新華社濟南4月12日電 題:山東安丘:科技種出致富田
新華社記者王志
春耕時節,在山東濰坊安丘市石堆鎮的一片片麥田里,搭載多光譜相機的無人機掠過麥田,光譜數據實時傳回,智能終端屏幕上的彩色熱力圖顯示出農田“健康”情況。
“深紅色區域代表田塊長勢良好,施肥合理;淺綠色、黃色區域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氮磷鉀失衡,我們據此操控變量施肥機‘按需投喂’。”山東馳瑞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清華說,這一數字農業精準管理模式實現化肥用量減少20%、麥苗整齊度提升10%以上。
春耕時節,無人機在山東濰坊安丘市石堆鎮的麥田上空巡田。(受訪對象供圖)
石堆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韓憲東說,目前全鎮有1.2萬畝農田實現數字農業精準管理,2024年畝均綜合成本下降15%,地塊平均增產20%。
近年來,安丘市將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現代技術融入傳統農業生產,用科技種出致富田,為鄉村振興注入“數智動能”。
在石堆鎮梯門村的高標準示范田里,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播種機按“處方圖”精準控制下種量;分布在田間的墑情儀、氣象站、蟲情測報儀等物聯網設備,將生產數據匯交至中化現代農業(山東)有限公司MAP安丘智慧農業平臺,平臺的農業人工智能模型根據數據,生成具體到每塊田的定制化方案。
“過去需要3個人忙活6天的小麥追肥,現在3臺無人機1天就能完成。”中化MAP農藝師廉正旺算了一筆賬:傳統人工施肥每畝成本72.4元,如今通過土壤數據定制配方肥,畝均成本降至58.4元,每畝節省14元。
更顯著的變化發生在植保環節。“通過人工智能蟲情監測系統,今年麥田農藥使用量同比減少30%。過去病蟲害發現至少滯后3天,現在監測站每小時自動識別蟲體。去年蚜蟲暴發時,我們比周邊地塊早5天介入防治,最終小麥畝產高出100公斤。”韓憲東指著對比試驗田的數據說道。
在安丘市官莊鎮長生源智慧農業園區,300畝大棚蔬菜在全天候“植物工廠”里快速生長。園區負責人王寶杰輕點手機屏幕,大棚生產情況便在指尖滑動,物聯網通信設備為植物定制體感“配方”,高精度溫濕度控制、水肥管道精準滴灌、仿太陽光譜的LED補光……“以前10個人管理50畝大棚都吃力,現在手機就是‘指揮塔’,單人就可掌控百畝大棚。”王寶杰說。
在安丘市官莊鎮長生源智慧農業園區,大棚蔬菜在全天候“植物工廠”里旺盛生長。(受訪對象供圖)
“數字制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更實現了從種植到擺上超市貨架的全過程可追溯。記者在24小時運行的安丘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管理服務平臺看到,電子大屏上跳動著全市農業“數字生命體征”,60萬個地塊的1700萬條實時跳動的數據生成動態監管熱力圖,13萬多個生產經營主體被賦予農產品質量安全“數字身份證”。
當系統發現異常時,安丘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可根據手持終端收到的地塊位置信息,取樣、掃碼,檢測數據同步平臺,并關聯到檢測主體專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碼”,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至具體農戶。目前,安丘市食用農產品已出口到日本、韓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占山東省的七分之一。
“傳統農業是‘經驗操作’,現在我們正在用數據透視整個產業鏈,構建集采集、監測、分析、預測、服務等為一體的農業大數據平臺,打造數字富農樣板。”安丘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坤清說。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