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楓
在影視劇中,常常出現古人席地跪坐的場景。古人長時間跪坐,腿會不會麻?
答案是會的。《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言,“叔向御坐,平公請事,公腓痛足痹轉筋而不敢壞坐。”早期人們席地而坐時,普遍認為跪坐是一種尊重和莊重的姿勢,而跪坐時如果沒有外物的支撐,久坐之后,腳后跟、小腿等部位會被壓得疼痛難忍。這里的“腓痛足痹轉筋”就是長時間跪坐引起的腿部、足部的種種不適。
圖為成都博物館館藏文物支踵。黃 程攝
那古人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在成都博物館的成都歷史文化展廳,有一件名叫“支踵”的漆器文物,乍看并不驚艷,但它卻是古人的“護膝神器”,在跪坐時能減輕雙腿和膝蓋的壓力。
這件支踵,出土于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實際上,這類器物最初在山東、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漢墓中多有出土。它們造型相似,均為木質胎體,整體呈“T”形,有一個橢圓形略微下凹的面板,下面接一個束腰圓柱為底座,長30多厘米,寬10多厘米,通體高10至15厘米。早前,人們并不清楚其名稱和用途。1975年,在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墓葬發掘中也出土了這樣造型的漆器,與該墓中出土遣策(古人在喪葬活動中,用簡牘記錄的隨葬物品清單)上的記載對應。后經專家研究,最后定名為“支踵”。
支踵在漢代十分流行,可以將它看作一種木質的矮凳。結合漢代的畫像磚,研究人員進一步解密了它的使用方法:人們跪坐時,將支踵夾在小腿之間,坐于幾面之上,通過它支撐身體重量,避免雙腿長時間過度彎曲,從而減輕膝蓋和腿部壓力。支踵不僅解決了跪坐時分擔身體重量的難題,且輕質小巧、方便攜帶。跪坐時還可隱藏于衣袍之中,不易被人察覺,從而避免了因久坐失態帶來的“壞坐”尷尬。
古人坐、跪、跽的不同姿態,還有禮儀上的差異。《禮記·曲禮上》記載:“授立不跪,授坐不立。”據專家分析,“坐”和“跪”的區別就是臀部挨不挨腳后跟,挨了就是坐,不挨就是跪。而跪的時候上半身的姿態又衍生出“跽”和“跪”的區別,腰部放松、沒有聳直就是跪坐;腰若上挺,則稱跽坐,亦稱長跪。成語“正襟危坐”中的危坐,就是將臀部抬離腳后跟,顯得整個人高一些,形成的莊重姿勢。因此,支踵也可以說是一種打造“跽坐”“危坐”莊重姿態的“神器”。
(作者為成都博物館副館長,記者王永戰采訪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