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國民財富發展研究合作平臺2025春季峰會在京舉辦。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理事長、原銀監會主席、證監會原主席尚福林在作主旨演講時表示,金融業要抓住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不斷提高金融智能的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各方對于人工智能在金融業推進充滿了期待。”尚福林說,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例,它的對話、創作、推理三大核心能力,非常契合金融行業需求。可以預見,人工智能將對金融業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增強交互體驗。大語言模型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時回答客戶問題,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建議,極大地提高了客戶服務效率,減少了人工客服的工作量和成本。
二是全面分析“畫像”。在信貸業務中,人工智能通過挖掘分析消費習慣、交易行為等非結構化數據,分析借款人的各種特征、評估還款意愿,通過動態風險評估替代靜態抵押,實現風險評估從“靜態指標”向“動態畫像”的轉變;推動風險定價從“經驗主導”向“數據+算法”驅動轉變。
在金融市場上,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助力金融業更高效地進行市場分析和投資決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一期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提高投資和資產配置的效率、幫助完善組合投資框架、改進回報預測方面的作用。根據市場研究機構估算,2024年全球智能投顧管理的資產規模已突破2萬億美元,較2023年增長超過30%。
同時也要看到,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傳統物理服務模式,對依托密集的物理網點和客戶經理的中小銀行沖擊最大。對這方面的影響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總體態勢良好,正處在加強人工智能布局、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歷史機遇期。算力、算法和數據是大模型應用的三大支撐要素。同時也要清醒看到,人工智能的算法“黑箱”、數據污染、模型缺陷等潛在風險問題不容忽視。特別是在金融行業應用時,應關注人工智能帶來的效率提升與風險加劇的雙重效應。
對此,他建議金融業需要積極采取措施,一方面,在技術上強化垂直領域的專業性,在技術基座基礎上針對金融行業特點進行精細訓練,對生成內容及時進行交叉驗證,提升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監管機構應密切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動態,增強對智能算法風險的穿透式分析能力,健全智能算法的規則制度,提升算法可解釋性、透明性、公平性和安全性。
圖片來源:論壇組委會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潘福達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