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連斯基又一次站上了新聞發布臺,這一次他不是喊“北約加入”,而是喊“派兵烏克蘭”。從法蘭西的愛麗舍宮到比利時的北約總部,一張新的“愿望清單”擺上了桌子:維和部隊、空中支援、后勤保障、作戰授權、基礎設施——通通要。唯一的問題是:誰來給?誰來出人?誰來背鍋?
這就是歐洲版“和平愿景”的最新形態——4月10日,由英國和法國牽頭,湊齊三十來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號稱要組建一支“維和部隊”,準備在未來與俄羅斯“達成和平協議”后部署到烏克蘭。然而這個“未來”在哪,這支部隊能不能等到,誰又能知道。
諷刺的是,此次會議刻意貼上“自愿聯盟”標簽,生怕別人誤以為北約統一意志。事實上,這場軍官大會和以往的聯軍會議一樣,核心缺了一位熟面孔——美國。特朗普政府早已明確表示:不掏錢、不派人、不兜底。美防長赫格塞斯干脆連會議都懶得來,象征性“躺平”,冷眼看著歐洲老伙伴們焦頭爛額地玩“和平版狼人殺”。
更微妙的是,這種“歐洲自強”的調門,偏偏又是美國自己喊出來的。特朗普從2024年起便開始罵北約“吸血鬼”,逼著歐洲自己花錢打仗。如今真要打仗,美國卻把地板一掀、搖頭退出,留下一群沒空軍、沒后勤、沒情報體系的“歐洲特遣隊”開始頭腦風暴:要不我們駐在烏克蘭?不行,那太靠近俄軍前線;那要不我們駐在烏克蘭境外?也不行,那就像過家家……
法國人說要派兵,但國內議會還沒投票;英國人嘴上積極,私底下說“沒有美國空軍我們一兵不動”。德國?還在討論預算能不能湊夠給部隊發襪子。意大利、西班牙?裝睡的永遠叫不醒。
真正把這事當回事的,居然是北歐三小國和波羅的海三兄弟——但這幾家的軍隊加起來都不夠一支美軍空降師重,別說維和,連火力支援都靠拜托。
最“拼命三郎”的,當然還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他明確表示,這支部隊的任務不是陪練,也不是走秀,而是要實打實地阻止俄羅斯下一波攻勢。他要求盟友提供具體部署日期、部隊規模、授權等級、軍事基礎設施對接標準,還希望在“敏感地理位置”有“后援”——說白了,北約不給加盟名額,就請派兵當盾牌。
但澤連斯基忘了問一個關鍵問題:哪國士兵愿意為烏克蘭死?不是說輿論支持,而是士兵愿意、選民買賬、財政出得起。戰爭打了三年,西方輿論熱情早已退燒,從“站在烏克蘭一邊”變成了“讓烏克蘭自己站起來”。
更別說普京已經提前發話:任何未經聯合國授權的外國部隊進入烏克蘭,都是“挑釁”和“敵對行為”,俄軍將“不排除打擊”。這不是威脅,而是明牌。如果哪國敢在沒有美軍撐腰的前提下單獨進場,后果恐怕不會只是撤回維和隊那么簡單。
這也是“自愿聯盟”遲遲無法定型的根源。他們不是不知道烏克蘭需要什么,而是沒人愿意第一個下場。如果沒有美國在背后兜底,這場所謂的“維和行動”就是紙糊的盔甲、空心的誓言、國際關系版的“精神勝利法”。
更諷刺的是,特朗普政府明擺著在“逼和”:逼烏克蘭接受停火,逼歐洲花錢駐軍,逼俄羅斯“自行冷靜”。這哪里是維和,這是美式卸責,用“假和平”把戰爭推到歐洲人懷里。
當然,歐洲并非毫無覺悟。他們明白,這次要是真讓俄軍打下敖德薩、攻進第聶伯河,波蘭、波羅的海國家下一個就要上戰場。問題是——認知歸認知,軍隊呢?錢呢?美國那口大鍋沒人幫抬,這頓“歐洲獨立晚餐”吃得下去嗎?
眼下最現實的前景是:這支“自愿聯盟部隊”最終被包裝成某種“觀察團”或者“防務合作小組”,駐扎在烏克蘭西部邊境城市或者鄰國境內,象征性展示“存在感”,但不具備實質作戰能力。西方媒體到時候照樣報道“和平在推進”,澤連斯基也可以說“盟友沒有拋棄我們”。但實際上,這和2022年剛開戰時北約那套“我們嚴厲譴責”的說辭,并沒有什么本質不同。
維和部隊不是魔法,不是念個咒就能嚇退普京;沒有美國的參與,它甚至連戰術意義都談不上。而如果這場“部署烏克蘭維和部隊”的努力最終流于政治秀,歐洲將再一次證明:他們離“戰略自主”還有十萬八千里,而澤連斯基的“盟友夢”,依然活在新聞發布會里。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