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余勝容、實習生蘇文苑報道:4月8日,廣東海洋大學在湛江市舉辦海水種業科技成果發布會。發布會上,廣東海洋大學集中展示了近年來在海水種業領域的系列突破性成果。據介紹,近年來,該校通過設立“揭榜掛帥”項目機制,集聚優勢科研力量,深化校地企協同創新,在水產良種選育、海洋牧場適養品種開發等關鍵領域取得階段性進展,為我國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突破人工繁育技術
大黃魚種業版圖拼齊
在備受關注的硇洲族大黃魚繁育領域,廣東海大科研團隊繼2025年初成功實現野生硇洲族大黃魚人工繁育“從0到1”的突破后,此次進一步公布了規模化繁育技術成果。據介紹,該團隊針對這一棲息于50-60米深海、馴化難度極高的“粵味珍品”,通過精準模擬洄游生態環境,創新親魚培育與人工催產技術,目前已穩定培育出7萬尾苗種及約100萬尾仔魚,為這一中國三大大黃魚種群中最后未實現規模化養殖的“深海遺珠”產業化奠定基礎。
同時,團隊在熱帶高端海水魚育種領域上再傳捷報,成功突破章紅魚規模化人工繁育關鍵技術,填補了我國高端海水養殖品種的種業空白。這兩項技術的突破,標志著廣東海大在“深藍種業”攻堅中取得標志性成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特色海水魚產業提供了 “海大方案”。
攻克種質退化難題
新品種構建全產業鏈優勢
針對水產養殖種質退化這一行業共性難題,廣東海大團隊深耕遺傳育種技術,培育出南美白對蝦“興海1號”、扇貝“橙黃1號”、馬氏珠母貝“海選1號”等3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其中“興海1號”對蝦具有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等優勢,已在華南地區推廣養殖,顯著提升產業效益。
在深遠海養殖領域,該校率先突破生蠔中遠海規模化養殖技術,構建“陸海接力”養殖模式,推動傳統貝類產業向深藍拓展。這些成果構建起從“育繁推”到“養加銷”的全產業鏈技術體系,助力廣東打造現代海洋牧場種業高地。
校地企協同創新
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發布會上,該校黨委書記楊洲特別強調了校地企協同創新的重要性。近年來,廣東海大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與湛江、寧德、珠海等地政府及龍頭企業建立深度合作,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例如,硇洲族大黃魚繁育基地落地湛江東海島,實現“實驗室到魚塘”的無縫對接;南美白對蝦新品種通過“企業+農戶”模式,年帶動產值超10億元。
“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一條魚也大有可為。”正如該校科研團隊在硇洲族大黃魚培育中所踐行的,廣東海大正以種業創新為引擎,推動“藍色糧倉”建設邁向更深藍成果。隨著這批海水種業成果的轉化應用,預計未來3-5年,硇洲族大黃魚等特色品種將陸續走上百姓餐桌,助力構建多元化優質蛋白供給體系,為我國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海大智慧”。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