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林梅 費文泰
浙產劇《我的后半生》正在央視熱播,該劇由賞心悅目(杭州)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張國立主演,講述了退休教授沈卓然在發妻去世以后,在老友的鼓勵下開啟相親之旅的故事。
劇中,沈家兒媳婦劉麗娜見證了公公的四段感情經歷,從中學習不同女性的閃光點,也因為過度參與其中而鬧出不少笑話。
通過輕松幽默的敘事風格, 不僅展現了老年人追求情感生活的勇氣,更深刻探討了代際之間的情感認知差異與和解的可能。
《我的后半生》以輕喜劇的筆觸,撬動了中國家庭劇長期回避的問題,老年人的情感自主權。
張國立飾演的退休老教授沈卓然通過其四段相親經歷, 不僅完成了自我重塑,更成為喚醒子女情感認知的“家庭催化劑”。
這部劇的價值不僅在于呈現出黃昏戀的酸甜苦辣,更在于揭示了代際關系中隱秘的權力博弈與和解的可能。
一、消減年齡偏見
電視劇通過沈卓然的四段感情經歷,消減了社會對老年人情感的刻板印象。
沈卓然與女舞者的交往重燃他對藝術的興趣,和女企業家的短暫相處喚醒其事業野心。每一次相親都是對"退休即退出社會"這一認知的否定。
編劇藍小汐巧妙地將老年相親從“找老伴”的實用主義,升華為個體生命力的重新認識。
當沈卓然在咖啡廳局促地整理領帶時,鏡頭捕捉到的不是他的滑稽,而是一個靈魂對尊嚴的鄭重其事。
二、顛覆長輩絕對話語權
老爸談戀愛,全家跟著學。
兒媳劉麗娜作為全程見證者,構成了劇中最巧妙的筆墨。她最初以為公公把關之名行監控之實,卻在過程中逐漸暴露自己的情感空缺。
當她把公公女友的穿搭技巧、 生活態度挪用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上時,喜劇效果下掩藏的是殘酷真相:年輕一代的情感教育,竟然需要從長輩的戀愛中偷師。
這種倒置的代際學習關系,徹底顛倒了傳統家庭劇“長輩教化晚輩”的家庭霸權。
三、超越類型框架
導演董富來用暖色調濾鏡和詼諧配樂磨平了劇本的尖銳性,但劇中那些突然沉默的瞬間——例如沈卓然在亡妻墓前匯報相親進度的獨白,依然刺穿了喜劇的表象。
老人用相親抵抗死亡焦慮的方式,與兒子用工作麻木自我、兒媳用消費填補空虛形成呼應。
這種對生命虛無的集體反抗,讓《我的后半生》超越了家長里短, 觸及存在主義的核心話題:當社會角色褪去,人如何證明自己依然“活著”。
總結
在銀發婚戀題材往往存在于獵奇或煽情的創作環境中,《我的后半生》展現出了難得的敘事尊嚴。
它既不是對老年情感的浪漫化想象,也不是對家庭矛盾的簡單調解,而是通過一場相親引發的蝴蝶效應,讓三代人在碰撞中重新發現:愛的能力與年齡無關, 而情感的覺醒,永遠不嫌太晚。
當沈卓然最終拒絕為了符合子女期待而將就時,那個倔強的背影,或許正是國產家庭劇一直在等待的英雄形象。
(作者林梅系陜西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陜西科技大學校宣傳部副部長,陜西科技大學黃河文化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費文泰系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碩士生)
(圖片源于劇方)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