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拍攝的“江海號”盾構機內部。當日,在江蘇南通海門,我國自主研制、最大開挖直徑達16.64米的“江海號”盾構機緩緩啟動,新“萬里長江第一隧”、我國最長公路水下盾構隧道海太長江隧道正式開掘。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新華社南京4月9日電(記者何磊靜、毛俊)9日,在江蘇南通長江入海口,中國迎來基礎設施建設史上又一壯舉——中國自主研制的超大直徑盾構機“江海號”蓄勢啟動,16.64米的刀盤如藍色巨浪破土前行,標志著新“萬里長江第一隧”海太長江隧道正式開啟盾構穿江作業。
海太長江隧道是中國最長公路水下盾構隧道,北起南通海門,南至蘇州太倉,全長約39.07公里,其中過江隧道長達11.185公里,盾構隧道段長9315米。該隧道設計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設計時速100公里。
這一跨越中國最長河流長江的世界級隧道工程,面臨超長距離、超大直徑、超高水壓等多項“極限挑戰”,被業內譽為新“萬里長江第一隧”。
“隧道需穿越長江底部淤泥、粉細砂等復雜地質帶,最大埋深約75米,承受最大水壓7.5巴,相當于每平方米75噸壓力,施工難度極大。”中鐵十四局海太長江隧道項目總工程師游少強說。
4月9日,中鐵十四局工作人員在“江海號”盾構機內進行管片拼裝作業。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為此,中鐵十四局聯合鐵建重工打造出承擔穿江重任的“江海號”。該盾構機最大開挖直徑16.64米,總長145米、重達5000噸。“針對江底復雜環境,盾構機搭載常壓換刀刀盤、伸縮式主驅動及智能化監測系統,首創刀盤磨損實時監測、雙液漿同步注漿等技術,實現‘可測、可視、可修、可換’。”中鐵十四局海太長江隧道項目盾構經理孟德鋒說。
海太長江隧道建造同樣首創諸多技術。如首創直達地面的救援車專用通道技術、區段式排煙系統及零碳設計,為安全與環保樹立新標桿。“在結構、防災、裝備、綠色、智慧等層面,海太長江隧道創造了多個‘首次’。”中國鐵建鐵四院項目經理陳俊偉表示。
作為《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重點項目,海太長江隧道計劃于2028年基本建成,屆時將有效疏解蘇通大橋交通壓力,推動南通與蘇南、上海形成“1小時經濟圈”。
“這項工程建設助力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對優化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推動沿江城市群跨江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游少強說。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