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廖蒙)免密支付再次引發(fā)熱議。4月6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日前蘋果賬戶凌晨被盜刷162筆的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在相關話題展示的案例中,有消費者手機賬戶在深夜被刷走998元充值至一款游戲中,在再次刷卡時,因信用卡限額被阻攔。還有消費者在凌晨2:50到5:51被盜刷162筆,總金額超過8萬元。
而這些消費者遭遇的盜刷案例,均指向了蘋果手機賬戶開通的免密支付功能。基于對賬戶安全的擔憂,這一話題迅速引起了廣泛討論。不少網(wǎng)友在評論區(qū)對免密支付的安全性提出疑問,還有人提到了自身因為免密支付遭遇損失的經(jīng)歷。
近年來,免密支付在各類消費場景被頻繁應用,基于消費者的支付習慣或個人設置,平臺方為用戶提供不同額度的免密支付服務,簡化了用戶的操作環(huán)節(jié)。這不僅成為平臺留客的重要舉措之一,也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
但在帶來支付便利的同時,還有用戶大量反饋免密支付難以取消、開通后亂扣費的問題。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消費者在免密支付方面的困擾主要集中在盜刷和扣費上。其中,盜刷多是因為賬戶信息泄露引發(fā),發(fā)生時間多集中在深夜,消費者很難在第一時間內(nèi)發(fā)現(xiàn);扣費則是在不同的交易場景中,用戶未詳細查看扣費提示,產(chǎn)生的不明或不必要支出也被一并免密處理。
談及免密支付帶來的賬戶安全性問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指出,近年來,免密支付雖提升了支付便捷性,但資金盜刷等安全問題頻發(fā),令人擔憂。手機丟失或賬號泄露后,不法分子可能利用免密支付繞過密碼驗證,直接扣款,給用戶帶來經(jīng)濟損失。且小額免密易累積大額損失,盜刷行為隱蔽,用戶難以及時察覺。
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早前也曾提醒消費者,網(wǎng)絡購物時謹慎使用手機“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賬戶權限過度開放而引發(fā)資金損失。主動管理支付權限,切勿因圖方便而忽視潛在風險。
而從消費者的經(jīng)歷來看,無形中開通免密支付但不知道在哪里查詢的情況大量存在,用戶如何查詢、關閉免密支付?北京商報記者進行了進一步實測,用戶可通過提供免密支付服務的平臺方開展相應操作。
以主流支付機構為例,在打開支付寶App中,點擊首頁右下角“我的”—右上角“設置”—“支付設置”—“自動續(xù)費/免密支付”,在“免密支付”中可選擇相應App后點擊“關閉服務”。在微信App,可以查看微信支付授權的扣費服務,用戶在微信頁面右下角“我”—“服務”—“錢包”,再通過支付設置便可找到“免密支付”,選擇相應App后可進一步點擊“關閉扣費服務”。
在不同系統(tǒng)的手機中,也可進行同樣的查詢、關閉操作。以iOS系統(tǒng)為例,打開蘋果手機設置—Apple賬戶—訂閱,選擇“訂閱中”App,即可查看開通免密支付的應用程序,點擊“取消訂閱”后確認即可關閉免密支付。
王鵬認為,涉及提供免密支付的平臺或支付機構,應該加強風險控制,設置合理免密限額和使用場景,建立異常交易監(jiān)測機制。提升賬戶安全性,鼓勵用戶設置高強度密碼,開啟雙重認證。同時,在開通、關閉免密支付時,應該充分告知支付風險和注意事項,并提供明顯入口,便利用戶查看免密支付授權和關閉服務。
此外,王鵬提醒消費者,要謹慎開啟免密支付,非必要不開啟,若需保留則單獨設置并定期檢查交易記錄,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核查。在賬戶被盜刷時,立即凍結(jié)支付渠道并報案,保留相關證據(jù)。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