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好不好,經營主體最有發言權。更加注重經營主體切身感受,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金標準”。
“感受”,看似是個主觀的概念,背后涉及的卻是許多客觀而具體問題。2024年,世界銀行營商環境新評估體系提出,更加關注經營主體的實際感受,同時規定通過企業調查來評估的指標分數占比達到三分之一。讓經營主體更“有感”正是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的重心。連續三年,河北“新春第一會”聚焦優化營商環境主題,今年安排八家企業代表現場發言,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現場回應提出具體舉措。上海優化營商環境8.0行動方案,首次寫入“企業感受”。遼寧新春第一會提出,讓各類經營主體在遼寧擁有“獲得感、禮遇感和歸屬感”。
企業評價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看政策文本、看數據指標,更看實際體驗。過去一些地方制定惠企政策,一廂情愿“為你好”,缺少與企業的溝通,甚至閉門造車,政策與企業需求“出不合轍”;一些地方推出服務舉措,執行起來粗枝大葉,惠及的多是大企業、重點企業,一些最需要幫助的小微企業反而不能“雨露均沾”……類似這樣“以我為主”的工作方式實際上并不解渴,難以讓所有企業都“有感”。只有多換位思考,用企業視角衡量服務效能,以市場邏輯校準政策精度,才能不斷提升企業感受度,在優化營商環境的賽道上實現身位領先。
服務供給要符合所需所盼。優化營商環境的成效讓經營主體看得見、摸得著,必須提升服務精準度。這就需要堅持“開門辦營商”,深入調查研究,問計于企、問需于企、問效于企,了解企業的所思所盼,把更多“政府配菜”變為“企業點菜”。去年以來,廊坊市就全面落實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搭建“政企直通車”平臺,入駐企業21.57萬家,做到“有事必應、無事不擾”,增強了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惠企政策要力求直達快享。優化營商環境需要有溫度的政策,更需要有力度的落實。主動從“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才能讓更多政策紅利精準轉化為企業紅利。近年來,雄安新區以部分產業政策作為試點,探索推進“免申即享”工作,通過數據匯聚共享、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輔助等方式,精準匹配企業與政策,實現產業政策資金“免申報、零跑腿、快兌現”,成為“未來之城”營商環境的一張亮麗名片。
以改革創新破解難點痛點。經營主體在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種種堵點、難點、卡點。能不能通過改革舉措幫助解決這些困難,尤其能影響經營主體對營商環境的整體感受。針對工程項目招投標領域的頑瘴痼疾,河北探索推行評標專家盲抽、技術標盲評“雙盲”評審改革,遏制行政干預,防止暗箱操作,促進國企民企同等競爭。如今在河北,投標“不出門”、開標“不見面”、評標“屏對屏”、辦事“零跑腿”已成為招標投標領域的常態,極大增強了企業信心和獲得感。
改革措施千萬條,企業感受第一條。以更有溫度的服務、更有力度的舉措讓企業更“有感”,我們的營商環境就能不斷躍上新臺階,更好地助力高質量發展。(張博)
關注河北日報,了解更多權威資訊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