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國際生態學校項目(Eco-Schools)作為全球最大的學校環境教育網絡,覆蓋93個國家5.5萬所學校。我國自2009年引入該體系以來,已有600余所學校通過認證。此次北辰小學的創建實踐,為北方地區基礎教育階段的生態文明教育提供了可復制的"濟南樣本"。
作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起的全球性環境教育項目,"國際生態學校"認證體系以七步法為核心,要求參與學校通過建立生態委員會、環境評審、制定行動計劃等系統性工程,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北辰小學此舉不僅是對國家"雙碳"戰略的基層響應,更彰顯了基礎教育機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先鋒擔當。
啟動儀式上,由學生、教師、家長及社區代表共同組成的首屆國際生態委員會正式成立。學校教導處相關負責人宣讀了《國際生態學校建設行動決議》,委員會成員結構突破傳統教育邊界,藥山街道辦事處樂安社區、麗天物業等社會力量的深度參與,構建起"家校社企"四位一體的生態教育網絡。學生代表盧詩萍分享了她對生態校園建設的理解與行動倡議,以可視化數據揭示日常行為的環境影響,贏得與會專家高度評價。
"真正的生態教育不是知識灌輸,而是生命觀的塑造。"國內環境教育專家楊長寨在專題講座中指出。他特別點贊北辰小學創新設計的"生態責任銀行"機制——通過記錄學生節水節電、垃圾分類等環保行為,轉化為可兌換生態研學機會的"綠色積分",將抽象理念轉化為具象行動。
據校長介紹,學校已啟動"三維生態課程體系"建設:基礎課程融入環境要素,以校本教材浸潤童心;實踐課程聯動藥山森林公園、黃河百里風景區開展生物多樣性研學觀測;積極打造生態教育校園文化,實現環境育人。這些課程創新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第4項"優質教育"、第13項"氣候行動"形成了精準對接。
值得關注的是,該校創建的"生態教育合伙人"機制頗具示范價值。山東麗天物業將提供實踐基地,濟南易陽足球俱樂部也全力支持校園生態項目。這種跨界資源整合模式,為破解生態教育"紙上談兵"困境提供了新思路。
啟動儀式現場,由學生繪制的15米"生態長卷"成為焦點。畫卷中以黃河生態廊道為軸線,孩子們用稚嫩筆觸描繪出清潔能源、智慧農業、生態城市等未來圖景。這場始于校園的綠色變革,正在編織一張貫通東西、連接未來的生態文明教育網絡。(濟南日報·愛濟南記者:陳曦)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