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春游的高峰,山野間、河畔旁、公園里,隨處可見支起的帳篷與天幕。然而,記者走訪多個熱門露營地發現,明火燒烤、亂丟垃圾、風繩亂綁、侵占綠地等不文明現象屢見不鮮,愜意與自由背后隱藏著不小的安全隱患。
與過去的“風餐露宿”不同,當下的野外露營愈發精致。帶電源、拉天幕、擺投影、搞餐車、弄燒烤……裝備越來越全,花活越來越多。如果說是在成熟專業的露營基地也就罷了,但大量露營扎堆在一些不具備基礎設施的區域,很容易出現帳篷之間間距過小、電器使用混亂、消防意識淡漠等問題,稍有疏忽,就可能釀成意外。
愛好露營,自然是因為向往綠色生活,因此,才更應繃緊文明與安全這根弦。事實上,戶外界一直堅守著“對環境的最小沖擊法則”,要求在戶外活動的全時段都考慮環保因素,做到對大自然最基本的尊重。當然,露營行為的規范,不僅靠露營者自覺,也需要相關部門的引導與管理。對于屢禁不止的不文明行為,更應加大執法力度,形成“有人管、能追責”的機制,倒逼一些人增強環保與安全意識,真正做到“輕裝來、無痕去”。
“露營+釣魚”“露營+沙灘派對”“露營+篝火晚會”……層出不窮的露營新玩法不斷豐富著游客的出游體驗,拓寬著露營經濟的產業鏈條。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露營經濟核心市場規模達2139.7億元,預計今年露營產業能夠帶動的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除了用“立規矩”的方式,也可以在公共空間管理上進行優化。是否可以探索設置更多便民露營公園或開放草坪?城市公園設計,能否包含露營需求?擴大優質露營場所的供給,避免無處可選只能扎堆體驗“詩和遠方”,不失為一種更為有效的治理思路。
露營不僅是人與自然的相遇,更應該是人與自然的善意對話。游客自覺、監管有力、場地豐富,露營就不會“露”出一片狼藉,每個人更能享受到詩意的棲居。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22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