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性暴跌:關稅沖擊與市場恐慌共振
4月7日,A股市場在“對等關稅”政策沖擊下經歷了歷史性暴跌。滬指單日暴跌7.34%,創業板指跌幅達12.5%,北證50指數更是重挫17.95%,近5300 只個股下跌,市場恐慌情緒蔓延。
A股市場暴跌的本質是關稅的沖擊以及市場的恐慌情緒所致。美國宣布對多國加征關稅,包括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和歐盟,涉及商品范圍廣泛,稅率最高達25%。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迅速引發市場對全球供應鏈斷裂、企業盈利受損的擔憂,恐慌情緒蔓延至亞太及歐美市場,形成連鎖反應。此外,美國宣布自4月6日起對華新增34%關稅,中方隨即反制,雙方貿易摩擦升級。市場擔憂出口企業利潤受損,尤其是對美依賴度較高的科技、汽車、新能源等板塊。市場對產業鏈傳導效應的擔憂導致相關板塊集體重挫。
2、“國家隊”救市:短期托底與長期信心博弈
面對市場崩盤,中國“三大國家隊”——中央匯金、中國誠通、中國國新迅速出手。中央匯金于4月7日盤中宣布增持寬基ETF,單日成交額創半年新高,帶動指數尾盤反彈,創業板從-14%收窄至-12%。這一操作延續2015年股災2023年抄底四大行的策略,通過增持一籃子龍頭股穩定市場情緒。
歷史經驗顯示,救市效果存在邊際遞減風險。2023年以來的多次護盤行動中,投資者逐漸從“跟風”轉向“搶跑”,政策信號的市場影響力減弱。此次救市能否扭轉頹勢,需觀察兩點:1、流動性注入的持續性:匯金承諾“未來繼續增持”,需避免“一次性脈沖”后資金撤離;2政策組合拳的協同性:若配合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或財政對沖出口受損行業,可增強市場信心。
3、市場如何才能真正企穩?
需要注意的是,從基本面而言,這一輪對等關稅對出口的影響比2018-2019年要大,但對經濟整體的影響比2018-2019年要小。核心是因為,以地產為代表的內需方向,在經過了四年的出清之后,無論是杠桿水平還是周期位置,都處于底部的位置。而以地產為核心的內需行業下行也主導了過去四年的熊市,經濟的主體內需方向其實是要好于2018-2019年的。因此,短期市場的暴跌,更多是情緒的恐慌所造成的。
對于恐慌而言,它的不確定性在沒人能夠判斷具體的幅度和結束的具體時點,但情緒擾動的確定性則在于它一定會消退。所以,短期市場的情緒性企穩,需要海外的反彈或者國內政策的吹風。而短期國內“三大國家隊”積極出手,央行也表態將支持中央匯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場指數基金,并在必要時向中央匯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貸款支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因此,短期因為情緒引發的恐慌,大概率會在短時期內企穩。
不過,情緒的修復和企穩并不意味著關稅實際影響的企穩。目前關稅還沒有實際落地,如果實際影響又比預期的差,那因為情緒修復的反彈還可能再次回撤。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比較期待管理層能及早出臺刺激政策以應對對等關稅,但其實短期內很難有特別明確的措施出臺。大多時候,必須是等待事件發生之后,再做具體的應對。畢竟,提前可以準備,但關稅落地后的具體影響,確實難以提前準確衡量。因此,關稅的實質性影響的企穩,可能還需要進一步觀望。
4、情緒短期企穩與實際影響的企穩有待觀望下,該如何應對?
首先,僅從短期而言,如果恐慌導致的情緒影響拖累指數進一步下跌,在國家隊出手緩解流動性的情況下,如果海外市場迎來反彈,A股出現反彈的概率較大。這種情況,市場有望迎來集體性的反彈,原則上可考慮整體加倉博弈反彈,但以做差為主。短線機會上,也可跟隨國家隊增持方向,滬深300等指數估值處于歷史低位,安全邊際較高。而歷史也表明,高股息銀行股、公用事業等防御性板塊在政策托底期表現穩健;
其次,波段和中線而言,關稅的影響還未發酵,市場能否實質性企穩仍需進一步觀望。僅從中期來看,在政策扶持與國產替代邏輯未變之下,半導體、AI等領域短期承壓后,隨著情緒回暖下,或迎來新的反彈和上行,值得繼續關注。
此外,短期仍需規避出口依賴型企業。比如消費電子代工、傳統外貿企業,短期受關稅沖擊可能比較顯著。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