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合物結構測定能夠幫助人們認識、利用和改進藥物和天然產(chǎn)物中的有效成分。由浙江大學、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及浙江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學者組成的聯(lián)合研究團隊提出“超分子對接”概念,利用“分子捕手”,特異性識別長烷基鏈化合物,并系統(tǒng)性地測定它們的單晶結構,為未知的化合物“上戶口”。相關論文9日發(fā)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
據(jù)介紹,含有長烷基鏈結構單元的分子在天然產(chǎn)物和藥物中十分常見,這些分子由長長的碳鏈組成,它們通常具有較大柔性,因此難以結晶,這使得確定它們的單晶結構十分困難。
圖為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浙江大學化學系黃飛鶴教授(右二)與研究團隊。(浙江大學供圖)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浙江大學化學系黃飛鶴教授介紹,他們團隊此前的一項基礎研究發(fā)現(xiàn),一種名為柱芳烴的化合物與長烷基鏈化合物具有強烈的相互吸引力。在嘗試多種策略后,團隊發(fā)現(xiàn),當把柱芳烴精準整合到金屬有機框架材料中,長烷基鏈分子就可以在金屬有機框架內(nèi)部實現(xiàn)三維有序的排列,就像一條隨意游走、扭曲的“小蛇”被抓住了“身體”。團隊把這個能夠特異性識別長烷基鏈分子的柱芳烴-金屬有機框架結構命名為“分子捕手”。
黃飛鶴表示,團隊已用“分子捕手”成功“捕獲”了63種已知和未知的化合物,并進一步通過單晶X射線衍射、核磁共振氫譜和質(zhì)譜表征等手段,成功確定了它們的結構。例如團隊首次確定了一種用于治療遺傳性疾病的藥物“Dojolvi”(三庚酸甘油酯)關鍵成分的單晶結構,從而讓認識、利用和改進這一關鍵成分成為可能。
“這個方法實驗操作簡單、測試所需時間短、適用底物范圍廣,在天然產(chǎn)物、藥物和有機合成產(chǎn)物的結構確定方面都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黃飛鶴說。(記者朱涵)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