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其中,《意見》高度關注到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群體,并進一步部署落實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就業幫扶要求,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范圍,持續監測離校2年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等。
推動高校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
最新數據顯示,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近年來高校畢業生規模持續增長,從2022年起連續3年突破千萬,高校畢業生已成為我國城鎮新增就業絕對主體。
《意見》指出,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全鏈條都要根據產業端人才需求進行優化。具體內容包括:優化培養供給體系、強化就業指導體系、健全求職招聘體系、完善幫扶援助體系、創新監測評價體系、鞏固支持保障體系等“六大體系”,涉及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過程的多環節各方面。
“與以往相比,此次《意見》最大的亮點在于,更強調市場化機制在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中的核心作用,而非行政干預或短期政策性崗位兜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這份《意見》多次出現“市場”這個關鍵詞,就是要打破過去的體制,使就業工作更加符合市場化、社會化的需求。“過去,我們的招生體制與市場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
“就業問題的最終解決需回歸市場邏輯。”儲朝暉表示,此次《意見》的突破在于以“市場優先”為導向,推動高校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從源頭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
學科專業作為最主要的育人載體,要與用人需求匹配。
《意見》強調,進一步完善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綜合考慮高校辦學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狀況,優化招生計劃分配方式和學科專業設置,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制定專項招生計劃。
《意見》還提到,優化高校層次類型和區域布局,引導高校明確辦學定位、分類特色發展。組織地方和高校開展新設學科專業人才需求論證、存量學科專業就業狀況評估。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我國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各地各高校加大學科專業調整力度,擴大理工農醫類專業招生規模,對就業質量不高的專業實行紅黃牌提示制度,以促進供需適配為導向動態調整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布局。
《意見》要求,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開發新的就業增長點,穩定和擴大就業容量;支持民營企業穩崗拓崗,深挖吸納就業潛力;群團組織圍繞服務對象需要,提供特色化求職招聘服務;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等挖掘優質資源,提供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專業化就業服務;鼓勵志愿服務組織、慈善組織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開發崗位資源或提供公益性就業服務等。
用微專業、職業培訓
迅速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司)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指出,求職招聘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關鍵環節,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都十分關注。當前,求職招聘工作合力依然不足,還不能完全滿足高校畢業生對高品質服務的需要。
該負責人進一步表示,要著眼促進崗位資源共享,提出建設一批區域性、行業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著眼發揮創業帶動就業作用,提出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著眼鼓勵多渠道就業,支持高校畢業生發揮專業優勢到新業態新模式、中小微企業等就業創業。
此前,相對于校內學科教育,高校對畢業生職前就業培訓的重視度不足。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相比,高校對就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亦尚未達到同等地位。
對此,《意見》部署,要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持續完善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標準,推動高校將其列為必修課,打造一批國家規劃教材、示范課程和教學成果;鼓勵高校設立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學科專業,加強研究生層次專業人才培養。同時,要把就業教育作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內容,與前二者深度融合。
數據顯示,當前,全國高校就業指導教師約10萬人,其中專職2萬人、畢業班輔導員和兼職指導教師8萬人,教師隊伍學歷結構、學緣結構相對合理。《意見》明確,下一步要落實就業指導教師職稱序列、工資待遇,同時吸納企業師資力量,提高就業教育質量。
記者了解到,面向新興產業急需的知識和技能要求,近期,教育部正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指導各地高校聯合企業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助力畢業生在離校前迅速提升就業能力。與此同時,教育部正部署各地各高校抓住春季促就業工作攻堅期,在3月至4月深入開展2025屆高校畢業生“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加快組織校園招聘,精準開展就業幫扶。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