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考研名師”人設崩塌。去年年底,所謂“考研名師”田靜曾參加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英語一”考試,過后又以“未答題僅看題”為由拒絕公布成績,此舉引發爭議。
隨后,面對教育背景的質疑,她又在社交平臺悄悄刪除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院校信息。雖然目前不能認定田靜編造學歷,但此舉難免讓人覺得她“心虛”。
田靜發布在社交平臺上的內容。
此前,同樣參加考研的“考研預測帝”“長難句王者”何凱文公布了自己的英語成績,宣稱自己得了89分。隨后在網友和同行的質疑下,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成績實為71分。最終,何凱文所服務的機構決定暫停其參與的所有授課、講座。
一個用粗糙的P圖制作假成績單,一個甚至連成績都公布不了。這些“考研名師”的拙劣操作,前赴后繼地“打了自己的臉”。在熱衷于“造星”的教培行業,他們在社交平臺上動輒有幾百萬、上千萬粉絲,是不少考研學子心目中的偶像。用“塌房”來形容教培從業者人設崩塌、形象敗壞,再合適不過。
教培老師愿意“下水”參加考試,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對自己實力的信心。當然,這也是他們吸引潛在用戶關注的方式之一。何凱文曾宣稱自己每年都會參加“英語一”考試,最高88分,最低82分。如今,他此次成績造假已經“實錘”,恐怕之前成績的真偽也要打個問號。
平心而論,沒有必要把教師的教學能力與其個人應試水平畫等號?,F實中,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培機構,不少培養出優秀學生的老師,自身考試成績未必突出,學歷背景也未必耀眼。問題在于,“考研造星工廠”不能拿謊言當營銷素材,考場更不是“教培名師”的真人秀片場。
在網紅經濟時代,很多尋求教培服務的考生,確實更愿意選擇自帶網紅氣質的“名師”。與其說是這些培訓從業者多有學問、教學方法多么先進,不如說他們更能給學生提供情緒價值,能夠讓考生“相信”報班后的神效。
在這些“名師”的鼓動下,甚至還產生了“拉踩”等飯圈才有的現象。此次幾位“名師”翻車,正是源自同行的舉報。這些考研培訓圈的“混戰”,也辜負了公眾對教育工作者溫文爾雅的形象期待。
在田靜所服務的培訓機構網店上,還一度出現“田靜的腦子”等銷售鏈接。目前,一款名為“張宇的腦子”的商品仍在正常銷售,內容顯示;“拍下后自動長到你腦子上,用過都說好,150分好苗子?!睆堄钍窃摍C構考研數學主講,據商品詳細頁面介紹,類似商品實為優惠券。
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這種網紅賣萌式營銷或許能讓人眼前一亮。但是,過度“造神”,把所謂“考研名師”捧到天上,不僅會產生虛假宣傳的風險,也違背了教育的本質,有可能讓學生接受錯誤信息。
在考研競爭依然激烈的當下,教培行業的興起反映了社會的需求。不過,考研并非學習的目的和終點,無論是考研“高考化”,還是考研成功就是“上岸”的想法,都不是正確的觀念。把“考研名師”當成“擺渡人”,無疑放大了培訓的意義,也解構了高等教育的價值。
未來,研究生教育更強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不管是側重于培養科研能力的學術型碩士,還是側重于為行業輸送人才的專業型碩士,都不再“分數至上”。不少招生院校也日益反感教培機構傳授的應試套路,在專業考試尤其是面試環節,注重選拔有創造力、有執行力的考生。
網紅營銷式的教培,如同把學生放在一條條流水線上,只會灌雞湯、講段子,無力傳授真正有價值的方法,還助長極化的思維,當然走不久遠。
澎湃特約評論員 南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