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著名生物物理學家、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來到廣州大學附屬中學,面向高中師生分享了西湖大學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記者獲悉,除了浙江省以外,西湖大學今年正在申請面向內地其他省份招生。施一公還現場喊話廣附學子:“歡迎報考西湖大學,希望今年有2名甚至更多同學能考上西湖大學,那么明年我繼續來廣附,給你們的師弟師妹做生物學方面的科普講座?!笔┮还牡絹碜審V附校園秒變追星現場,許多同學還拿著生物教科書請施一公簽名。
在主題分享中,施一公院士圍繞西湖大學的辦學定位、師資建構、科研戰略和育人機制,系統闡釋這所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鋒學?!案咂瘘c、小而精、研究型”的辦學特色,展示了“一人一策”“國際一流師資”“專業自主選擇”“本博連讀機會”“全員海外交流”“一流科研訓練”“一人多導支持”“書院文化浸潤”等創新培養機制,生動呈現了西湖大學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的積極探索。
施一公分享西湖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實踐
現場還設置了互動環節,學生們就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交叉研究、科研方向選擇等熱門話題踴躍提問。有同學提問,自己內心定力不夠,容易被考試得失所牽絆,感覺就是缺少了施一公院士所談到的明確的價值觀、大格局、大視野等,這樣的能力應該如何在生活中逐步培養與鍛煉。施一公非常誠懇地談及了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心路歷程?!罢f句心里話,我在中學階段,也是混沌的,天天刷題,只想成績好?!笔┮还硎?,自己在年輕的時候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甚至還考慮過經商,直到28歲才明白自己最適合的是做學術,這才做出了終身的職業選擇。
“現階段你們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覺得自己還沒有形成明確穩定的價值觀,這都是很正常的,完全不需要著急。”他告訴同學們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遇到挫折的時候,多跟自己對話,而不是總是向外去跟別人比。盡管對于年輕人來說,達到內心的平衡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但內心平衡了再去選擇往下走的方向,前路或許會寬闊和順利很多。
學生代表獻花
一名女同學提問,西湖大學作為一所研究型的大學,在人文學科發展方面的藍圖是怎樣的?如何看待在如今科技發展的浪潮中,人文學科的發展前景?對此,施一公表示,現代大學,尤其是科技立校的大學,沒有人文不成為大學,沒有人文情懷的熏陶,也很難培養真正的人才。如果沒有人文底蘊,科技發展就會出問題。因此,西湖大學建立了通識教育中心,聘請海內外最優秀的老師,教授包括文學、歷史、哲學、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生在西湖大學能夠感受到滿滿的人文情懷?!坝捎诜N種原因,我們在人文社科領域沒有授予學位,但人文社科并不是我們的劣勢,反而是我們的優勢。西湖大學是一所充滿人文氛圍,人文底蘊的學校。”施一公說。
在與同學們的互動中,施一公從自己的研究經驗出發,勉勵同學們從關注自身的能力著手,培養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掌握最根本的科學方法。研究者在打好基礎后,創新的奇思妙想會自然涌現。他還鼓勵同學們,要正面看待人工智能對學術研究的影響,相信具有扎實學識和積淀的科學家,一定能駕馭新的工具,并能以之解決更有挑戰性的問題。
同學們爭相請施一公簽名
據悉,院士講壇是廣大附中創設的品牌科教活動,旨在貫通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是對國家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戰略的生動回應。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中國網絡防火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濱興,中國抗震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向宇等一眾學術“大咖”先后走進廣大附中,為學生帶來精彩的前沿講座。近年來,廣大附中有序推進“沃土計劃”“脫穎計劃”,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成才提供豐富多元的平臺和路徑。目前已有23名學生獲得全國奧賽金牌,國家級決賽獲獎金銀牌人數穩居全省前三,且連續多年入圍全國金牌榜前30名。每年均有多名學生入圍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學物理學科大中銜接優秀人才計劃。學校開設“少年科學院”統籌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學生科創團隊項目連續五年進入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三次獲得中學組萌芽賽道最高獎項——全國“創新潛力獎”。
施一公與師生代表共進晚餐并進行深入交流
記者了解到,施一公在一天之內,馬不停蹄地前往廣東四所頂尖中學進行交流,分別是廣東實驗中學、華南師大附中、廣州大學附屬中學以及深圳中學。在這些學校里,施一公面向學生的宣講交流,更像是一場創新基因在大中銜接過程中的“見面會”。這幾所中學在素質教育、競賽培養等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培養的學生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正是西湖大學所青睞的"未來領軍人才"候選者。廣東教育生態中蘊含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為西湖大學這樣新型高校的育人理念提供了最佳適配土壤。廣東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開放的教育理念和活躍的創新生態,成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理想的人才來源地,而西湖大學等新型大學,則以其前沿的科研平臺,國際化的師資隊伍和創新培養模式,為廣東學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曉星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曉星
視頻/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劉曉星、林欣潼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翁淑賢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