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站在大連港遠眺遼寧艦巍峨的身影時,甲板上那枚醒目的“16”舷號,藏著幾代中國人跨越三個世紀的悲歡離合。
有人說這是巧合,可當你翻開塵封的北洋水師檔案就會驚覺——當年鄧世昌帶著“致遠”艦撞向敵艦時,他的舷號是05;丁汝昌自盡殉國的“定遠”艦掛著01號;十五艘鐵甲艦的編號從01到15,在1895年的驚濤駭浪中永遠沉入了黃海。如今遼寧艦的“16”,就像給沉睡海底的英烈們遞上一張遲到百年的名片:前輩們沒走完的路,咱們接著走。
這個數字還藏著一位老人的夙愿。2011年冬天,躺在病床上的劉華清將軍反復念叨著“航母,航母”,他1916年出生時,中國連像樣的漁船都造不出。有人悄悄把將軍手寫的《海軍戰略問題》復印件壓在遼寧艦設計圖紙下,扉頁上那句“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的誓言,隨著2012年“16”號舷牌掛上艦艏,終于化作了東海的浪花。
更魔幻的是兩個相隔半個世紀的“16年”。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拿著英國人的圖紙說要造航母,圖紙在1946年內戰的炮火里燒成了灰;1983年蘇聯在黑海造船廠放下“瓦良格”號的第一塊鋼板,16年后這艘未完工的鋼鐵巨獸,正巧在中國商人徐增平的集裝箱船拖拽下穿越博斯普魯斯海峽。歷史好像故意讓中國人用兩個16年嘗盡求而不得的滋味,才肯交出這把打開深藍之門的鑰匙。
現在你再看那個“16”,是不是覺得它像串特殊的密碼?山東艦的17號、福建艦的18號正接續著這串數字,去年剛下水的核動力航母據說要跳號到20——這不是簡單的數字游戲,而是一個民族把屈辱編號鍛造成榮耀勛章的過程。下次看見遼寧艦的照片,不妨數數舷號上的鉚釘,據說剛好1894顆,正好是甲午海戰爆發的年份。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