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上海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上海市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相關情況。澎湃新聞記者從問答環節獲悉,平均每3.5個小時,上海就會誕生1家專精特新企業。目前,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1.26萬家,在全國首先突破萬家大關。
澎湃新聞記者 李晶昀 AI創意
上海平均每3.5個小時誕生1家專精特新企業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副主任蒲亞鵬在答記者問時透露,上海自2011年起,就在全國率先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上海實行“常年申報、達標即享”,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如果按時間計量,平均每3.5個小時,上海就會誕生1家專精特新企業。目前,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1.26萬家,在全國首先突破萬家大關。
上海專精特新企業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近兩年營收平均增長率7.6%,5000余家企業凈利潤增長超過20%。今年1-2月,上海全市規上工業、服務業專精特新企業產值(營收)同比分別增長3.8%、13.2%,高于全市1.3和6個百分點。同時,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全市四成A股上市公司、七成獨角獸企業都來自專精特新企業。
上海專精特新企業主動服務國家和本市重大戰略,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實現了強創新、可持續、高價值發展。八成以上企業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發揮“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重要作用,GPU、大飛機、郵輪、千帆星座、AI大模型等重點領域,都有專精特新企業的身影。專精特新企業貢獻了全市七成以上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平均研發強度超過10%,知識產權總數超52萬項,戶均知識產權44.8項。
目前上海專精特新企業“更年輕”,近一半的企業成立不滿10年,七成以上創始人創業時不到40歲;“更新銳”,七成以上企業屬于“3+6”產業領域,八成以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具全球視野”,超過2000家企業實現國際化發展,智能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新材料、基礎軟件等紛紛出海,成為拉動出口的“新引擎”。首批市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占比達到九成。
增設量化指標,實現數據跑路
蒲亞鵬稱,這輪政策出臺,他們想完全站在企業角度。
“把政策原先定性的內容盡量減少,定量的內容盡量增加,政策數字化要素盡量增加。 ”蒲亞鵬表示,“比如,以往我們經常會說企業的經營比較良好,管理比較健全,像這樣的指標在政策中其實很難量化。所以我們在這一輪的政策中設定增長目標或設定企業研發強度,都按量化指標來設定。在這一前提下,我們衡量企業時就可以用政府的公共數據,讓數據跑路解決申請和兌現問題,實現政策‘免申即享’。原先是專家評審,現在是用數據分析,原先企業跑路,現在是數據跑路,減少了政策在兌現過程中的環節。”
蒲亞鵬分析,企業版政策有幾個簡單的邏輯:第一,把政策文本中面向政府的內容都刪去了,給政府部門提要求的內容沒必要讓企業看。第二,把政策模塊化地拆解,以往可能了解政策要把全文通讀才知道怎么用,現在是關心哪條就看哪條,比如具體內容、得到什么支持、從什么渠道申請,看一條就可以解決。
國內首批開源專利公開掛牌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知識產權保護舉足輕重。
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楊慧介紹,上海深入實施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推動高校、科研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的“沉睡專利”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施轉化,累計盤點專利約7萬件,入庫國家可轉化專利資源庫4.3萬余件,促成轉化9200余件。深入推進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推出“中低價交易、高頻次流轉”的“專利超市”,推出國內首批開源專利在全國技術要素市場公開掛牌,助力企業精準獲取和高效實施專利技術。
與此同時,上海大力培育專利密集型產品,指導市場主體備案專利產品7164件,有207件被認定為專利密集型產品,其中 “專精特新”企業產品占比超過八成。有效實施專利產業化,遴選高成長性中小企業進入國家專利產業化樣板企業培育庫,本市成功入庫的356家企業中,“專精特新”企業有303家,占比超過85%。
2024年,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金額320億元2223筆,其中七成為“專精特新”企業專利商標質押貸款。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鄒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