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奏中的冀中笙管樂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網站發布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其中冀中笙管樂項目有3人入選,分別為北京大興的賈廷信、河北廊坊的潘德森以及河北雄安新區的李長林。公開資料顯示,冀中笙管樂起源于明朝末期,是我國現存的古音樂之一,被譽為“活著的國寶古樂”。
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京津冀多地冀中笙管樂團隊面臨“斷檔”危機。面對這樣的局面,北京市大興區文化館和北京智化寺京音樂的非遺傳承人為各地冀中笙管樂團隊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給予他們更多對外演出的機會。如今,京津冀已有多名冀中笙管樂傳承者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不斷有新生力量加入到“國寶古樂”的傳承之中。
“國寶古樂”在京津冀已傳承數百年
“前幾年,冀中笙管樂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現在我又成為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這說明大家都越來越重視我們的冀中笙管樂了,我相信未來會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學習。”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小馮村的潘德森說。
公開資料顯示,冀中笙管樂長期流傳于北京南部、天津西部以及河北滄州和定州以北的華北平原。主要用一種名叫“管子”的樂器領奏、用笙等合奏,故稱“笙管樂”。除笙、管子、笛等吹奏樂器外,冀中笙管樂使用的樂器還有云鑼、鼓、鐃、鈸、鐺等擊奏樂器。在部分演奏中,還會搭配有唱段。
河北雄安新區的傳承人李長林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冀中笙管樂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當地村民婚喪嫁娶儀式時的首選伴奏。“我們吹這個熱鬧,有聲響,村民們也認為我們這個(音樂)有儀式感。”
1993年,李長林從父親手中接過了“管子”,由此開始學習冀中笙管樂,“我老爹就是吹管子的,當時沒有手機和電腦,我跟著老爹先學唱詞,老爹唱一句,我跟著唱一句,把韻味給記下來。2009年,老爹去世了,我就想著要把這古樂的韻味也給傳承下去。”
傳承人賈廷信也懷著同樣的想法,“我今年80歲了,學吹管子的時候還是中學生。村里的冀中笙管樂一度瀕臨失傳。后來我們想著要把這個藝術傳承下去,包括我在內的多名村里老藝人坐在一起,回憶曲目,還有村民給我們買樂器,就這樣把這門藝術又給撿了起來。”
大興區文化館搭臺為傳承人出謀劃策
在采訪中,多位冀中笙管樂傳承人均表示,“國寶古樂”如何向下一代傳承是他們多年來面臨的難題。
這個問題,同樣被大興區文化館非遺部主任竇爽等人看在眼里,記在心頭,“冀中笙管樂是京津冀地區的傳統古音樂,保護好這份藝術,是我們文化館的責任之一。”從2018年開始,大興區文化館多次舉辦音樂會,召集京津冀地區的多支冀中笙管樂演奏團隊來大興,共同演出、一起交流。
“這些團隊來自京津冀的多個村子,這些村子幾百年來守護著同一門藝術,但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交流。”竇爽說,不同的演出團隊來到北京大興演出,演奏者可能會演奏同一個曲牌的音樂,“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彼此學習,讓冀中笙管樂的演出一年比一年精彩”。
目前已接過潘德森“衣缽”、擔任冀中笙管樂小馮村音樂會會長的郭景富曾接受大興區文化館的邀請,去大興與冀中笙管樂的同行們合奏、交流,“各地冀中笙管樂的團體聚得很齊,我也學到很多。演出結束后,文化館還組織我們開了研討會,請了好幾位非遺專家來給我們出主意,比如如何演奏得更好,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
《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要求,積極推進央地、特別是京津冀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協同發展,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推動人才資源共享共用。竇爽表示,大興區文化館利用北京非遺文化專家較為集中的優勢,搭好平臺,讓來自京津冀各地的冀中笙管樂傳承人有機會向非遺文化專家請教,找到適合他們的傳承發展之路。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得益于大興區文化館等提供的平臺,郭景富所在的小馮村音樂會在今年迎來了5名小學生學員。“孩子們的家長看到,學習冀中笙管樂不但可以傳承我們當地的文化,還有機會去北京等大城市演出,就愿意讓孩子來學習了。”郭景富說。
分享傳播經驗讓古音樂“上網”走紅
加強北京與全國各地的聯動,引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文化人才等各類要素有序流動,推動首都文化建設成果和資源共享,促進全國文化建設水平整體提高,是《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中提出的要求。
胡慶學是北京智化寺京音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多年來一直為冀中笙管樂的傳承出謀劃策。
“2024年,在胡慶學的邀請下我去了武漢音樂學院演出,當時教室里坐著數百名年音樂學子,他們很認真地聽我演奏,演奏后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演出結束后,還有很多學生來找我請教,問我問題。”李長林回憶說,這是他第一次到南方演奏冀中笙管樂。“胡慶學給了我們冀中笙管樂更大的舞臺,讓我們有機會去把這門藝術傳播給更多年輕人。”
胡慶學告訴北青報記者,他是河北固安人,在來北京智化寺從事京音樂藝術工作前,曾在固安屈家營村的冀中笙管樂團隊工作過,對冀中笙管樂充滿了感情。胡慶學說:“國家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之后,我們舉辦了多屆京津冀古樂交流展演,邀請京津冀各地的冀中笙管樂團隊來智化寺演出,讓更多的人接觸冀中笙管樂,了解冀中笙管樂。”
胡慶學表示,他在幾年前開始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古音樂,積累了7萬粉絲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古音樂如何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經驗,他會把這些經驗分享給各地的冀中笙管樂團隊,通過古音樂“上網”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冀中笙管樂。(記者屈暢李鐵柱)
來源:北京青年報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