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為了回饋您的支持,我將每日更新優質內容。
訂單驟減,成本飆升,利潤空間被壓縮……這自從美國宣布加征關稅以后,這幾乎已經成了臺灣眾多中小企業正在面臨的殘酷現實。
面對本就發展緩慢的經濟狀況,臺灣省的民進黨當局卻選擇滑跪,一時間在臺灣商圈引起極大轟動,甚至堅決反對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那么,民進黨當局究竟做了什么,臺灣商人們又是如何進行抵制的呢?
對于絕大多數臺灣企業來說,美國突然宣布對臺灣商品加征32%的“對等關稅”的消息就像晴天霹靂一般,讓臺灣經濟一下緊張起來,從熱鬧的臺北到安靜的南投,不管是大型電子公司還是小企業,大家都感受到了關稅帶來的壓力。
這場意外的沖擊,不只考驗著臺灣各行各業的承受能力,也讓人看到民進黨政府在處理危機時的不足和應對不力,關稅的影響也很快就波及到臺灣的各個產業。
《商業周刊》的調查顯示,差不多八成的臺灣老板都覺得今年生意不好做,超過七成的公司打算把漲起來的成本算在消費者頭上。
臺北市長蔣萬安認為,信息技術、汽車零件、機械零件、電子零件、運動器材等產業會最先受到打擊,當地估計會有2800家公司受到影響,總的銷售額可能會減少9200億元,這些變化對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
不僅如此,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電子信息和半導體產業也受到了沖擊,雖然有些產品暫時可以不受限制地出口,但是像AI服務器和顯卡零件這類主要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前景仍然存在很大的變數。
數據顯示,去年服務器相關產品占據了臺灣對美國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顯卡相關零件的出口額達到了318億美元,與前一年相比,增長幅度接近216%,增長速度非常快。
這些數據表明,臺灣對美國的電子信息和半導體產品出口依賴度很高,未來的不確定性可能會給臺灣經濟帶來顯著影響,一旦這些產品被加征關稅,臺灣的電子信息產業和半導體產業肯定會受到嚴重打擊,影響非常巨大。
更讓人擔心的是,美國商務部長已經公開提到,未來半導體很有可能成為征稅對象,這個消息無疑給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前景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新臺幣匯率持續下跌,加上高額的進口關稅,許多規模較小的工具機制造企業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這兩種不利因素疊加,導致這些小廠的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生存環境變得非常艱難,倒閉的風險顯著增加。
小型工具機廠處境堪憂,倒閉潮恐怕難以避免,整個行業都籠罩著一層陰影,而紡織業也同樣面臨關稅帶來的難題,因為其生產線大多設在東南亞,受到的影響也尤其之大,特別是下游的服裝代工廠。
彰化一家歷史悠久的紡織企業坦言,關稅政策對他們而言是“雪上加霜”,企業處境艱難,或許不得不放無薪假來渡過難關,這對企業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面對困境,這些企業需要新的出路,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貿易環境中生存下去。
以前為了避免美國可能增加的關稅,一些臺灣商人嘗試把工廠搬到其他地方,但實際做起來,效果并不會太好。
畢竟在美國生產電子產品困難重重,一是人工費用很高,二是很難招到工人,這些問題都不好解決,臺商們需要認真考慮清楚,再決定是否增加對美國的投資,即使是半導體產業,赴美設廠也意味著成本增加和供應鏈不完整。
面對來勢洶洶的關稅壓力,民進黨當局的反應顯得慢半拍,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讓人擔憂,關稅政策已經開始實行,但是有效的應對方案卻遲遲不見蹤影,他們甚至反而還打算加大對美國產業的投資力度,這也讓島內民眾對此意見很大。
大家紛紛表示“聽不懂”當局在做什么,“根本沒用”任何措施,甚至批評相關政策是“滑跪”,表達了強烈的不滿,這些批評也反映了民眾對于當局應對貿易挑戰能力的質疑。
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坦率地說,他對政府的政策感到困惑,難以理解,預測出口商品的價格會出現下滑,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企業外遷,產業轉移至其他地區。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表達了對政府提出的880億元新臺幣補貼計劃的疑問,他認為這些補貼對企業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并無實際作用。
而臺當局的這些應對措施本質上也是在拆東墻補西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臺灣面臨的問題,賴清德提議增加購買美國產品并擴大在美投資的行為,也像是一種掏空臺灣的政策。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對此也專門批評賴清德等人,稱他們的做法是想讓美國高興,并非真正幫助臺灣。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