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山東淄博高青縣的地下巖層成為全球能源界的焦點。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在此宣布探明我國首個億噸級頁巖油油田,其1.4億噸的地質儲量與1135.99萬噸可采儲量,不僅刷新了國內非常規油氣勘探紀錄,更讓勝利油田頁巖油總資源量躍升至105億噸——這個數字背后,是中國常規石油60年探明儲量的總和。這場突破標志著我國能源結構轉型邁出歷史性步伐。
地質迷宮里的"黑色黃金"
在距離地表3500米的地下,灰質細砂巖與泥頁巖交疊形成的致密巖層中,蘊藏著高青油田的核心價值。這里每噸巖石的含油量達7.5%,油層有效厚度超過30米,屬于典型的陸相頁巖油藏。與北美海相頁巖油不同,我國陸相頁巖油藏具有礦物成分復雜、孔隙結構致密的特點,猶如被巖石層層包裹的"油匣子"。
勝利油田創新團隊歷時8年攻關,研發出"甜點區三維定量預測技術",通過地震波場重構與人工智能算法,將儲層識別精度提升至0.5米級。在勘探井TD-36號井的取芯過程中,工程師們首次觀測到直徑不足頭發絲千分之一的納米級孔隙網絡,這些肉眼不可見的微觀通道,構成了頁巖油的運移路徑。
破解"鐵板取油"的世界難題
傳統開采技術面對頁巖油藏時束手無策:常規直井的單井日產量不足3噸,開發成本高達每桶80美元。勝利油田的工程師們創造出"立體開發2.0"模式——由8口水平井組成的井組在地下形成"魚骨狀"立體網絡,配合自主研發的納米壓裂液體系,將單井控制面積擴大12倍。
在GQ-102H井的施工現場,2000米水平段內完成87級壓裂作業,創下亞洲陸上最長水平段壓裂紀錄。新型壓裂液中的納米級活性劑能深入巖石納米孔隙,將原油采收率提升至8.1%,較初期技術提高3.2倍。配套的井下智能分注系統,通過光纖傳感實時調節各壓裂段流量,使單井初期日產量突破120噸。
能源安全格局的顛覆性變革
高青油田的發現使我國頁巖油技術可采資源量達到45億噸,相當于再造2.5個大慶油田。中國石化的規劃顯示,到2030年將建成500萬噸頁巖油產能,這個數字超過2024年全國原油進口量的6%。更為重要的是,105億噸的頁巖油資源量分布在全國20個盆地,形成東有勝利、西有鄂爾多斯、北有松遼的"三角戰略儲備"。
地質學家指出,我國陸相頁巖油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人口密集區,這將重塑能源運輸格局。正在建設的淄博頁巖油煉化一體化基地,可實現原油就地加工為航空煤油、聚丙烯等38種高端化工產品,產業鏈價值提升4倍。配套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統每年可封存50萬噸工業廢氣,形成綠色開發閉環。
爭議中的技術突圍
頁巖油開發始終伴隨環境爭議。勝利油田首創的"無痕開發"技術體系,通過定向鉆井規避地下水層,采用生物降解壓裂液降低污染風險。在作業區,分布式光伏電站提供70%的電力需求,采出水的循環利用率達98%。但學者提醒,大規模開發仍需警惕地質結構擾動風險,建議建立全國頁巖油開發環境數據庫。
國際能源署評估顯示,中國頁巖油開發成本已降至每桶52美元,具備商業開發價值。隨著第三代原位改質技術的突破,未來有望通過地下電加熱將原油采收率提升至25%。正在試驗的井下機器人系統,可實現全自動壓裂作業,將單井開發周期縮短至20天。
全球能源秩序的東方變量
高青油田的橫空出世,正在改寫世界能源版圖。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到2035年頁巖油將占國內原油產量的30%,減少對外依存度15個百分點。這種轉變不僅關乎能源安全,更賦予我國在國際原油定價體系中更大的話語權。
在淄博的頁巖油指揮中心,地質師們正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優化開發方案。三維地質模型中,紅黃交織的儲量分布圖猶如跳動的能源之心,訴說著中國從"貧油國"到"頁巖油大國"的逆襲之路。這場地下巖層中的靜默革命,正在重塑國家發展的能源根基。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