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尤研究中心日前發布了最新民調,結果顯示,美國人普遍不認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初期的外交政策。其中,對于特朗普政府想要接管格陵蘭島的想法,54%的美國受訪者表示反對。
“格陵蘭島不會被出售,格陵蘭島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一部分,我們也永遠不會成為美國人。”
“這不僅關系到格陵蘭島或丹麥,也關系到我們幾代人在大西洋兩岸共同建立的世界秩序。你不能吞并另一個國家,即使以安全為由。”
此前,面對美國三番兩次的“奪島”言論,格陵蘭島自治政府新任總理延斯-弗雷德里克·尼爾森、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先后喊話。這場“公開搶劫”引發了全球關注。
(一)
美國對于格陵蘭島垂涎已久。
早在1867年,美國購買阿拉斯加后,就試圖購買格陵蘭島,以實現對加拿大的“三面合擊”,迫使加拿大并入美國。
1946年,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曾試圖以1億美元購買格陵蘭島,但被丹麥政府拒絕。
2019年,特朗普同樣明確表達了對格陵蘭島的興趣,并稱購買該島是“一個非常大的房地產交易”。
“二進宮”后,特朗普再次強調“美國100%會得到格陵蘭島”,稱美國政府已開始估算控制該島的花銷和收益。而當被問及此舉將向世界其他地區傳遞什么信號時,特朗普表示,“我真的沒考慮過這個問題,我也不在乎。”
(二)
當今時代,主權平等、領土完整是國際秩序的基石。作為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擁有高度自治權,國防和外交事務由丹麥政府掌管。美國何以公然“強奪硬買”,嚴重侵犯他國主權?
只能說,在霸權主義者看來,沒有什么國際秩序和國家主權,只有美國利益優先。
格陵蘭島位于北冰洋和大西洋交匯處,西鄰加拿大,東望北歐西歐,可謂“通兩洋、瞰兩陸”。同時,島上蘊藏著數百億桶石油,以及豐富的稀土資源。早在幾十年前,美國就在此設立了軍事基地,冷戰時期格陵蘭島則是歐美對抗蘇聯的前哨。如今,該島北部有美軍駐防的圖勒空軍基地,部署有導彈預警系統和衛星監測站,支點地位不言而喻。
眼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航道的通行條件逐漸改善,有人認為,其可能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新蘇伊士運河”。在美國眼中,控制格陵蘭島就等于提前掌握了“北方捷徑”,在全球貿易中占據更有利地位。
(三)
“公開搶劫”,對美國來說也不是新鮮事。
從建國之日起,甚至更早之前,擴張基因就根植于美國的血液之中。歷史上,美國曾多次購買土地,且這些買賣均非“你情我愿”。比如,1846年,在欲出重金購買加利福尼亞遭拒絕后,美國派出數萬軍隊,從陸地和海上入侵墨西哥,最終迫使墨西哥將包括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加利福尼亞在內的幾乎一半國土“拱手相讓”。通過一次又一次伸手、掠奪乃至血洗,美國從最初共計僅80萬平方公里的13塊殖民地搖身一變成為陸地總面積世界第四的國家。
二戰結束后,世界建立起新的國際秩序,一系列機構和協議都旨在促進國際合作、維護和平與安全。然而,憑借經濟、金融、軍事霸權地位,美國屢屢突破“合理的主權利益”限制,打著“捍衛民主”“人道主義”“反對恐怖主義”等各式旗號,肆無忌憚干涉他國內政,強行改造他國的政治和社會制度,釀成諸多人道主義災難。操縱拉美,攪局中東,點火東歐、插手亞太……美國的行為,始終圍繞著自身利益最大化。
眼下,特朗普接連揚言“加拿大是美國第51個州”、“墨西哥灣”將更名為“美國灣”、要“收回”巴拿馬運河……種種看上去不靠譜的粗暴表達,背后仍是“殖民主義”思維。
(四)
美國仍癡迷于“拳頭的力量”、沉溺于“叢林法則”,但今天的世界早已換了人間。
正如在格陵蘭島,美國政府代表團挨家挨戶敲門卻沒人搭理,副總統萬斯的外交辭令也只能對著美軍基地“自嗨”。
以更大視野看,美國急迫地在世界版圖上“圈地”,某種程度上反而暴露出其對霸權衰落的焦慮。有人總結,“導彈+經濟+文化=美國式全球化”,這是美國制霸世界的法寶。但眼下,美國國內矛盾重重,霸權根基加速垮塌;對外,其號令天下予取予求的局面也早已不復存在。有學者分析,“經濟和科技的變革都標志著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已經到來。美國已不再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者,(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七國集團在經濟體量上也比不上‘金磚國家’。”
單極世界已經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時候,越是急不可耐放狠話、上躥下跳搞動靜,越會激起公憤和群嘲。天下苦美式霸權久矣,眼見霸主難看的吃相,是閃電滑跪、割肉飼狼,還是捍衛主權、戰略自主,更多國家正在給出自己的答案。
圖源: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