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8日,據法新社報道,以色列駐埃塞俄比亞大使內吉塞在非洲聯盟總部,被要求離開盧旺達大屠殺紀念活動現場。這一動作在全球媒體引發巨大震動。事發時,紀念活動已開始,內吉塞已出席了首個環節的團結游行。然而,就在大會即將正式啟動的關鍵時刻,非盟委員會主席馬哈茂德·阿里·優素福明確拒絕在以色列大使在場的情況下啟動下一階段儀式,最終迫使其離席。全場活動也因此延遲,直到內吉塞離開。
這一幕,無疑是一場外交層面的“公開驅逐”,不再是私下施壓,也不再是含蓄表態。它是一場刻意選擇的、明確表達立場的象征行動。非盟對以色列的排斥,正是對當前加沙戰爭中持續爆出的血腥畫面的憤怒回應。
1994年的盧旺達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章節之一,短短三個月,80余萬無辜平民被系統屠殺,世界袖手旁觀,聯合國反應遲緩,西方國家冷漠無情,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人道災難。而三十一年后的今天,當聯合國再次對加沙戰火束手無策,當美國繼續為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提供庇護,當死難者名單中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巴勒斯坦兒童和婦女的名字,非洲大陸有理由在“反思盧旺達大屠殺”的時刻說出“夠了”。
這不是一場偶然的外交插曲,而是非洲國家、特別是非盟這一多邊組織,逐漸向以色列亮明政治立場的集體覺醒。多年來,以色列始終試圖在非洲大陸建立更多外交伙伴,提供技術援助、農業合作、軍事培訓,甚至通過摩薩德介入一些國家的安全事務。然而,這一切在加沙戰爭持續擴大、平民傷亡觸目驚心的背景下,正在迅速失去說服力。
以色列外交部事后表態稱:“令人憤慨……非盟將紀念活動政治化。”可事實是:在一個本就以悼念大屠殺為核心的活動上,最不應該被允許出席的,恰恰是今天仍在戰場上引發平民死亡的國家代表。國際秩序不再容許虛偽的“儀式性道德”,空洞的政治對話掩蓋不了坦克碾過難民營的現場畫面。非洲國家,尤其是曾經歷過殖民、屠殺、戰爭與西方傲慢的國家,最不需要的,正是這類外交偽善的道德演出。
然而,更具諷刺的是,以色列試圖在這場事件中將自己包裝為“受害者”,正如它長期在國際輿論中利用二戰、猶太苦難敘事為當代行為辯護一樣。可這種策略如今在非洲,乃至全球南方國家中,正在迅速破產。以色列的大使坐在會場里,靠近美國代表,被非盟拒絕參與,這并不只是對一位外交官的排斥,更是一種對整個以色列政策模式的否定。
非盟這一決定,是否得到了全部成員國的一致授權不得而知。但即使是由主席個人拍板,背后也必然有其政治溫度。非盟并非天真,它深知這樣的舉動將激怒特拉維夫和華盛頓。它也知道,這可能意味著技術援助停擺、投資談判凍結、外交風暴滾滾而來。然而,他們依舊這么做了。
這說明全球“去西方中心化”的浪潮,已從經濟走向道德和政治層面。非洲國家不愿再對所謂“規則制定者”的雙重標準保持沉默。他們不再接受這樣的邏輯:一邊哀悼盧旺達大屠殺,一邊默許加沙地帶發生人道災難;一邊高呼“Never again”,一邊對活生生的屠殺閉口不言。如果世界不能在面對屠殺時保持一致的譴責,那所謂的“國際法”“人權價值”就只是空洞而虛偽的修辭。
以色列大使被趕出會場,是一次無聲的譴責,也是一記外交層面的重錘。非盟沒有使用武力,沒有召開制裁大會,但它用最克制也最沉重的方式,表達了對當前中東政策的憤怒。這一舉動或許不會改變加沙的火力分布,但它在道義陣線上的示范效應,正擴散至全球。
對以色列來說,這場驅逐意味著其外交困境正在擴大。以往可以靠美國撐腰在國際機構中強行通行,如今,即使是在曾經被視為“外交新藍海”的非洲,以色列也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不歡迎”。而對非盟來說,這一行為或許只是開始。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將這類象征性動作轉化為外交集體行動,為加沙停火、人道援助與國際問責注入更多現實力量。
這是后殖民時代的覺醒,也是南方國家重塑道義坐標的時刻。非盟驅逐以色列大使,或許并不能阻止加沙的空襲,但至少,它讓這個世界看清了一件事:沉默不再是唯一的選項。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