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沖突持續1000天、國際斡旋頻現的背景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政治命運迎來關鍵轉折點。據塔斯社等媒體報道,美國中東問題特使維特科夫稱,烏克蘭政府已經同意舉行總統選舉。與此同時,澤連斯基頻繁親臨前線,試圖以戰時領袖的姿態爭取民意支持。此次選舉能否給烏克蘭帶來和平?澤連斯基的遺產,后人又將作何評價?
美總統特朗普自重返白宮后,已多次施壓基輔進行總統選舉。特朗普團隊多次私下接觸烏澤前總理季莫申科、前總統波羅申科陣營,試圖削弱澤連斯基的地位。俄方也罕見跟美達成共識,也表態支持烏克蘭進行選舉,普京曾公開質疑澤連斯基的合法性,稱其支持率僅為前陸軍總司令扎盧日內的50%。美俄此次能達成“默契”,源于雙方的各自訴求。特朗普希望以烏克蘭的讓步來換取俄美關系的緩和,而普京則希望通過選舉削弱烏方的抵抗意志。
其實,在今年2月份,烏克蘭議會曾明確表示“戰爭狀態下不得舉辦選舉”。強調烏克蘭需要在全面實現和平后再考慮啟動選舉程序。然而,在美俄壓力下,烏政府卻發生了態度的逆轉。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于3月22日宣布,烏克蘭已同意大選。有部分反對派則對此提出批評稱,倉促進行選舉可能破壞戰時社會凝聚力,甚至會被外部勢力所操控。
面對著美俄的施壓,澤連斯基的處境非常艱難。一方面,美國一再要求烏克蘭開放礦產資源開發,作為軍事援助的交換條件,而澤連斯基的拖延態度早已激怒白宮;另一方面,澤連斯基本身任期就應在2024年5月結束,但因戰爭狀態延長,故澤連斯基的合法性本身就受到了質疑;加之,俄羅斯方面的媒體持續渲染澤連斯基的“脫離群眾”、“前線作秀”等輿論壓力,試圖削弱澤連斯基的國內威信;此外,烏克蘭內部本就權力分裂,也加劇了澤連斯基的困境。扎盧日內雖然并未正式宣布會參選,但其軍方的背景和普京的不斷“煽風點火”,公開“點名”都對澤連斯基形成了潛在挑戰。
不過,近日澤連斯基不顧危險,直接前往戰事最激烈的前線——波克羅夫斯克,塑造了“與士兵同命運”的領袖形象。結合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澤連斯基累計視察前線超過了30余次,此舉從某種程度對沖了國內對其執政能力的批評。
澤連斯基的前線之行不僅僅提振了軍隊士氣,更是在向西方傳遞一個信號——烏克蘭仍在戰斗。此外,澤連斯基還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同行訪問扎波羅熱核電站,借國際背書來反擊俄方的“擺拍”指控。
然而,澤連斯基的頻繁視察也帶來副作用。很多分析人士指出,士兵更需要的是武器而非總統的慰問,澤連斯基的“戰壕美學”逐漸引發輿論疲勞。俄方媒體更是嘲諷其行為就是“好萊塢式表演”。隨著俄烏戰爭陷入僵局,這種“戰時總統”形象的邊際效應也在明顯下降。
對于澤連斯基個人而言,不管選舉結果如何,他注定會被寫入烏克蘭史冊。因為他開創了民選總統親臨前線的先例,他堅持的“領土完整”底線凝聚了民族意識。但同時,澤連斯基如果“下臺”,他可能會面臨追責,比如戰爭的責任、任期的合法性爭議等,甚至會被指控腐敗或鎮壓反對派。再往壞處想,其人身安全可能會受到極端分子或俄羅斯特工方面的威脅等。
如果選舉如期舉行,從領土完整來看,烏克蘭新政府可能會接受俄羅斯主導的停火條件,比如承認俄占領土的現狀,烏克蘭的主權將會受損;同時,特朗普可能會要求北約撤軍東歐,進一步削弱烏克蘭的軍事防御能力。從經濟方面看,烏克蘭可能將陷入經濟崩潰,從而被迫接受俄羅斯或歐盟的重建方案,被迫淪為“第二個阿富汗”。更為直接的可能后果,選舉可能會計劃親歐與親俄陣營的對立,從而導致社會的分裂與內亂。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