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了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該標準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了基準。
機器人養老時代要來了嗎?一位資深業內人士預測,未來3年左右,陪伴型養老機器人將走進家庭;而能像專業護工一樣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護理服務的養老機器人,有望在5年左右的時間走入家庭。
光陰如梭似箭,未來之光已在當下閃耀了。譬如,外骨骼機器人的落地場景正逐步從工業向養老領域拓展。除了輔助護工搬動行動不便的老人,外骨骼機器人還能幫助腦梗老人康復訓練、恢復行走。不過,養老機器人靠譜嗎?不盡然。與價格普遍較高、配套服務不足等問題相比,養老機器人發展的障礙更主要表現在不能精準聚焦痛點上。這意味著,在產品設計之初,一些智慧養老產品就是有缺陷的。譬如,有的助行機器人在使用時仍需要護理員輔助,并要額外支付使用費用;面對難以轉動脖子的失能老人,喂飯機器人時不時“找不著嘴”;一些智能設備頻繁提示升級,升級后又要重新輸入用戶名和密碼,讓健忘的老人頗感麻煩……可以想見,如果痛點成了盲點,機器人養老就會遭遇堵點。
從某種程度講,“痛點思維”是關乎機器人養老興旺發展的關鍵。所謂痛點思維,就是關注用戶體驗中的困擾、煩惱,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但實際上,不少智慧養老產品只是開發智能設備的副產品,往往先有了產品,才到養老場景中尋找應用機會。譬如,在智能康復領域,相當多的產品同時適用于年輕人與老年人,市面上缺少專門的“老年版本”。一些企業在研發時閉門造車,甚至想當然地鎖定需求點,結果只是把錦上添花當成雪中送炭。難怪有人慨嘆,看看各大展會上忙著端茶倒水的家居機器人,不知道何時才能幫助老人爬高踩低。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智慧養老在何種環境里實現?國家衛健委老齡健康司曾將我國養老模式概括為“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人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人入住機構養老。而在這些場景中,人作為重要的護理者,依然不可或缺。遠眺智慧養老的未來,機器人還不會完全取代人。所以,機器人養老領域的創新,實際上是在人機協同的背景下展開的。如何破解智慧養老中的人機協同問題,恐怕是當前創新的主要痛點之一。
機器人養老的春天剛剛來臨。只有不斷聚焦養老產業痛點,把“用戶至上”的理念貫穿研發、制造與銷售的全流程各環節,才能有效防止“朝陽產業未見朝陽”的現象,使智慧養老真正實現從“有”到“優”。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楊博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冬梅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