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penAI推出ChatGPT-4o升級版,有人發現利用其新的圖像生成技術,只需輸入一句話,就能一鍵生成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筆下人物,畫面甚至能精細到原畫師的“水彩邊緣的暈染效果”和“鉛筆線條抖動”。一時間,社交平臺上鋪天蓋地都是“吉卜力動畫風”生成圖。
網友生成的“吉卜力動畫風”圖。
一張電影原畫需要資深原畫師手繪7天,而AI只需1秒。吉卜力工作室花了多年時間形成的獨特手繪美學,正在被AI批量復制。而除了吉卜力風,高級版的還能生成“漫威英雄風”“迪士尼Pixar風”和“日本動漫風”等。不僅在藝術創作領域,似乎涉及內容創作的行業都在朝著這個方向走。
似乎藝術家的存在岌岌可危,而同時AI應用行業倒呈現相反的景象,“某博主靠AI改圖漲粉10萬”的消息流傳于社交平臺,而在動畫行業,也有人用AI潤色事半功倍,可以說,對于AI技術的進步,“有人歡喜有人憂”。
毋庸置疑的是,藝術作為一種表達方式,是人類情感與思想的載體,AI不具備人類情感的復雜性和主觀經驗所帶來的表達沖動,因此也無法真正“取代”藝術。AI生成的吉卜力,無論多像,但也只是“像”,而并非“是”。
但AI的沖擊并不在于“藝術本身”,而在于藝術工業。長期以來,藝術創作被高度產業化——動畫、漫畫、影視、設計等領域形成了嚴密的分工體系與商業運作模式,創作也不再是孤立的表達,而是資本驅動、效率導向的集體協作。一個合格的從業者,不僅需要投入時間與資源,還要通過專業訓練與行業門檻的考驗。
AI的出現以高效、低成本、低門檻的特點正在沖擊現有的工業體系。它讓個人創作者擁有了原本只有團隊或機構才能實現的生產力,使“創作”這件事從工業體系中部分脫離出來,回歸個體。一個人就可以生成動畫、合成音樂、制作視覺大片,AI的出現,能夠讓每個人都經歷藝術家的創作體驗,或邁近曾被視為遙不可及的創作高地。
但藝術的本質并不在于“誰”創作,而在于“美”的傳達與感受。而現實中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或機會通過傳統的藝術方式去創造美。AI雖然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藝術、表達自我、追求美感,但這并不意味著專業藝術的終結,相反,真正有思想深度與獨特視角的藝術表達將變得更加珍貴。
AI可以復制風格,卻無法生成靈魂,它可以生成圖像,卻無法真正理解“表達的動機”。正如吉卜力的影響力并非只是畫作風格,更多的是基于宮崎駿生活經驗而產生的藝術表達。可以說,無論AI如何神乎其技,真正打動人心的創作,依然來自那些有獨立思考和情感體驗的創作者。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