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兩架直升機在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成功起飛,執行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城際載客低空飛行任務。
這一飛行不僅標志著長三角城際載客航線網絡化、多航線運行的首飛突破,還首次實現了上海虹橋商務區與長三角重點城市的點對點低空通勤。通過“空中走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一核”與“兩帶”之間得以低空飛行連接,完成了跨省市的低空飛行驗證,為區域間的快速通勤提供了新的選擇。
低空聯盟即將完成組建
據中國民航局最新產業預測,中國低空經濟產業規模將在2025年突破1.5萬億元,并有望在2035年達到3.5萬億元,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
今年,低空經濟加速“起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加快完善低空經濟監管體系,有序發展低空旅游、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低空消費。
在該領域,長三角布局已久。
在近日召開的長三角滬辦主任座談會上,官方透露,長三角G60走廊低空經濟協同創新聯盟即將成立。這一聯盟匯聚了中國低空飛行器制造領域的前30強企業中的12家,將進一步強化該地區在低空經濟領域的布局與協同。
對此,沃蘭特航空高級副總裁黃小飛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當前政策轉向實質是行業從“講故事”向“交答卷”的轉折點,從積極培育到培育壯大,意味著行業將走向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新階段。
黃小飛指出,政策層面體現了從規劃到落地、從框架構建期到了價值兌現期的變化,從提法關鍵詞可以大抵看到這一脈絡:2024年著重強調“打造新增長引擎”“先導區創建”,而到了2025年,則聚焦于“大規模應用示范”“安全健康發展”。
“在落地層面,產業參與方、投資方應該更加注重場景的布局、安全合規、生態協同,將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示范放在首要位置,將安全健康與發展并列,擘畫出了工作的重心。”黃小飛說。
探索協同創新發展
2025年初,上海和江蘇、浙江多條低空航線相繼開通,展示了這一新興產業的潛力。
3月18日,連接“上海浦東—嘉興南湖—蘇州金雞湖”的首條低空交通環線正式首航,標志著長三角核心區正式邁入多元化、智能化的立體交通新時代。
據悉,這條低空交通環線總長275公里,主要針對浦東、嘉興、蘇州工業園區等有商務出行需求旅客以及有時間要求的乘客。直升機最高時速可達230公里,最大航程超過560公里,巡航平均時速180公里。從嘉興南湖出發,乘客可以在35分鐘和25分鐘內抵達上海浦東和蘇州工業園區,極大地縮短了城市間的通勤時間。
不僅如此,2月20日,海門至上海浦東的雙向低空載客航線正式開通,首飛成功。這條航線將原本2小時的車程縮短至43分鐘,為居民和商務人士提供了高效出行選擇。在物流領域,3月10日,南京江寧開發區首條低空物流航線成功試飛,采用6G無蜂窩通信技術實現高精度定位,運輸時間成本降低近50%,標志著低空物流的正式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2024年底,蘇州500個低空起降點有序建成,實現了全域的成網布局,讓坐在直升機上“一覽眾山小”、短途旅行打“飛的”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上海—昆山低空城際航線正式開通、蘇州吳江至上海虹橋機場聯程接駁航線試飛成功、太湖旅游線低空飛行試飛成功、上海浦東—蘇州工業園區的低空航線成功完成首飛……2024年以來,蘇州開通各類低空航線超百條,初步形成“半小時空中通勤圈”,不僅給人們出行和文旅消費提供了新體驗,也為蘇州低空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2024年9月1日,蘇州還發布了全國首部地方性低空空中交通規則《蘇州市低空空中交通規則(試行)》,從服務管理、運營管理、空域管理、飛行活動管理、飛行保障等方面,對低空空中交通規則進行了規定,進一步賦能低空經濟發展。
上述航線的開通得益于政策支持。2024年,江蘇省發布《加快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上海推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7年)》,明確聯合長三角城市打造全國首批低空省際通航城市。據統計,僅過去3個月,長三角地區新增和試飛的低空載客航線已超10條,覆蓋蘇州、南通、合肥等地,應用場景日益豐富。
除了滬蘇,安徽合肥近年來也搶抓低空經濟密集創新和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出臺多項政策支持低空經濟發展。
2024年11月,合肥建成全國首個城市空中交通樞紐港,布局起降點等基礎設施,支持企業開展eVTOL載人商業運營探索。合肥支持企業開通載人eVTOL、無人機物流配送航線,對開設經民航部門審批的載人eVTOL航線的企業,分類別給予補貼;對開設經民航部門審批的無人機物流配送航線的企業,分機型、架次給予補貼,每家企業每年度補貼最高1000萬元。
據悉,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已向中國民航局提交申報申請全球首張運營合格證,其商業化常態化飛行航線有望在合肥開通。
當下,合肥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無人機產業鏈,涵蓋無人機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以包河區為核心,合肥聚集了多家無人機及相關配套企業,產業協同發展態勢良好。
“在低空經濟蓬勃興起的當下,長三角地區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正積極探索低空經濟的發展路徑。”一位不愿具名的eVTOL企業相關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不過,空域管理、產業協同和人才培養等問題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亟待G60聯盟等力量協同破局。
“例如,低空空域開放程度有限與審批流程復雜限制了航線擴展。低空飛行活動受到諸多限制,使得航線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低空經濟的潛力難以充分釋放。”該負責人進一步指出,不同地區在空域管理上存在各自的政策和標準,導致信息不暢通、規則不統一,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市場拓展難度。統一的市場規則和信息共享平臺可以促進區域間的協同合作,提高空域資源的利用效率。G60聯盟在此方面大有可為,通過協調建立統一的市場規則和信息共享平臺,能夠有效打破區域壁壘。同時,長三角地區還需科學劃分空域類別,結合國際標準制定準入條件,并通過實時監測優化資源分配。只有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空域管理體系,才能為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G60聯盟應充分發揮協調作用,優化產業分工,發揮各省市資源稟賦優勢,形成互補格局。”該負責人表示,例如,一些地區在研發制造方面具有優勢,而另一些地區在應用場景拓展上更為突出,通過聯盟的引導和協調,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提升整個長三角地區低空經濟的綜合實力。
記者 潘潔
編輯 潘晟
來源:長三角日報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