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只有短短3秒鐘的反應時間,你能做什么?拿起手機?喝口水?還是在高速公路上從智能駕駛切換到手動駕駛并避開一場致命碰撞?
在最近轟動全網的"3·29小米SU7爆燃事故"中,駕駛員羅某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接管智能駕駛到車輛撞上護欄,她只有不到3秒鐘的時間。
3秒生死線:誰的鍋?
據小米官方通報,事發當晚10點44分25秒,羅某接管了NOA(智能駕駛輔助系統),而僅僅2-3秒后,車輛就與水泥護欄來了個"親密接觸"。說真的,這么短的時間連打個噴嚏都來不及,更別說在高速路上做出一系列復雜的駕駛動作了!
這讓我不禁要問:這到底是駕駛員的鍋,還是智能駕駛系統設計的缺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內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車輛提示前方有障礙并開始減速,駕駛員幾乎是下意識地去接管車輛。而一旦接管,車企就可以撇清責任了。但事實上,從接管到事故發生,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做出理性反應!"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李顏偉的話更是扎心:"駕駛員接管完全是生理本能反應,根本無法控制。殘酷的事實是,大家信任智能駕駛,敢在高速上放手讓NOA接管,但只要看到危險,條件反射就會去接管。結果呢?系統記錄到人員接管,責任就全落在司機頭上了。"
人機交接的"死亡灰區"真相
講真,這個所謂的"灰色地帶"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陷阱!
一位匿名車企高管坦言:"這個'灰色地帶'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當AI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一定會交給人類處理。但現在法規規定,不管智駕等級多高,最高也就L2+,出了事故還是駕駛員背鍋。"
這不是很荒謬嗎?一邊鼓勵我們使用智能駕駛,一邊又在事故發生時把所有責任推給駕駛員!
要避免這種"死亡灰區",上述高管建議車企必須完善智駕安全機制,確保人車交接時給駕駛員足夠的反應時間。比如,前方有狀況時,車輛應該提前1000米左右提醒并要求接管,而不是等到危險迫在眉睫才"甩鍋"。
同濟大學朱西產教授更是直接懟了小米的"2秒預警",他指出歐盟L3標準要求提前10秒預警!而且他還揭露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內幕:"部分車企為了不影響所謂的'用戶體驗',竟然'閹割'了部分安全提示。"
真相令人心驚!國家標準《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系統通用技術要求》明確規定,從系統請求到駕駛員接管應保證10秒以上的時間。但這只是推薦標準,不強制執行,而且現實中很多車根本做不到提前識別。
廉價的標配車型=廉價的生命?
這次事故中還有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出事的小米SU7是最低配的標準版,只用了純視覺智駕方案,沒有激光雷達!
低配SU7只有1顆算力84TOPS的芯片、1個毫米波雷達和11個攝像頭,而中高配則擁有兩顆芯片(總算力508TOPS,是低配的6倍!)還外加一個激光雷達。這差距,簡直是天壤之別!
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攝像頭在夜晚只能看到100米左右,而激光雷達可以看到200米。當時小米SU7時速116km/h,按純視覺最大探測距離200米計算,從系統識別到事故發生,最多只有6-7秒。而事發在夜間,探測距離可能只有100米,那就只剩3-4秒了!
有人說激光雷達貴啊,一顆要3000多!但我要問:你的生命值多少錢?
汽車價格戰背景下,車企為了節約成本,拿安全做文章是一種極其不負責任的行為!智駕安全關乎生死,怎么能分高中低配?難道低配車主的命就不值錢?
相比那些空洞的"全民智駕"口號,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全民標配"的安全智駕系統。別再拿消費者的生命安全當兒戲了!
你怎么看這件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