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這位95后老板的背景。他創立的餐飲品牌主打“復刻古代中華美食”、“8090年代回憶小吃”和“創新款特色早餐”三大產品體系,還專為35歲以上人群開放了服務員、廚師、店長、設計等崗位。
更讓人意外的是,他承諾提供不低于長沙餐飲行業平均水平的薪資,入職即繳納五險一金,每周帶薪雙休,福利待遇堪稱業內良心。
乍一看,這位老板似乎是在為“35歲危機”的群體發聲,但仔細想想,事情恐怕沒那么簡單。
餐飲行業本身就更依賴員工的經驗和穩定性,不像互聯網行業那樣對年齡“零容忍”。35歲以上的員工,大多已經成家立業,生活穩定,跳槽頻率低,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降低了用人成本。
再加上“只招35歲以上員工”的噱頭,剛好戳中了“35歲危機”這一社會痛點,流量自然就來了。
說白了,這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但不得不說,這位老板確實抓住了公眾的情緒。
35歲危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但長期以來,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于是,當這種反傳統的招聘廣告一出,大家就像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紛紛趕來湊熱鬧。
不過,如果拋開營銷手段,單從招聘政策來看,這位老板的做法確實值得肯定。他至少向社會傳遞了一個明確的信號:35歲不應該成為職場門檻。
我們這一代人,在職場上面臨的不公現象實在太多。35歲危機背后的根源,不僅僅是企業偏見,更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
在中國,許多企業的用人成本核算方式,與員工年齡直接掛鉤,導致35歲以上人群在職場舉步維艱。
回到這位95后老板的招聘條件,如果他只是想借此博取關注和流量,那這件事的意義其實并不大。但如果他是真心想推行一種更為人性化的企業管理文化,那這就值得點贊了。
至少,他提供了一個參考樣本,讓大家看到,企業并非只能對35歲以上人群說“不”。
當然,這種招聘方式算不上什么顛覆性改革,更像是在企業自身發展需求和勞動力市場現狀之間的一次試水。
他提供的五險一金、帶薪雙休、以及不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薪資,在餐飲行業確實少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曾提出“上四休三”制度,這種以員工權益為出發點的管理理念,在當下實屬難得。
不過,現代社會中“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現象太普遍了。企業在提供高福利的同時,往往也會對員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們還得冷靜看待這件事。畢竟,招聘政策再好,最終還是要看企業是否真能兌現承諾,員工是否真能從中受益。
與其一味討論“35歲危機”,不如思考如何為這一群體創造更多機會。畢竟,職場公平,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