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玉蘭盛開的3月,上海將再次迎來全球矚目的盛會。
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即將拉開帷幕。本屆大會以“全球視野·上海機遇”為主題,將于3月25日在上海中心大廈正式開幕,面向全球投資者,宣介上海的發展優勢、投資潛力和廣闊前景,吸引更多企業來滬投資興業、深耕發展。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自2021年以來,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已連續舉辦4屆。本次大會舉辦前夕,特此推出系列觀察,我們嘗試從三個角度回答“上海為何是全球投資首選地”的新密碼。
上海成本高,土地緊缺,不適合搞工業制造業?
這是部分人對上海的刻板印象,但這種刻板印象并不難打破。
2018年,特斯拉超級工廠選擇落戶上海臨港,目前已成為特斯拉全球產能最高的整車超級工廠。吃到甜頭后,特斯拉進一步擴大投資。今年2月11日,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投產,標志著特斯拉在華業務正式步入了新階段。
特斯拉只是一個典型案例,上海發展工業制造業有屬于自己的優勢。
當談到企業經營成本時,往往更容易看到顯性成本,而忽略隱性成本。而上海的優勢在于,隱性成本低,且顯性成本在壓降。
上海正以“精打細算”的創新扶持政策,破解“成本焦慮”。
上海市投促辦(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張英3月20日在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上海瞄準企業關心的投資成本、直接成本、融資成本、轉型成本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攬子創新舉措。比如,去年出臺了工業降本增效“17 條”,實打實為工業企業降低用能、土地、貸款等成本超520億元。今年,上海還將加大力度。
更可貴的是,上海用產業集群的“生態紅利”攤薄了創新成本。
當下,上海正緊扣強化創新策源功能這個核心任務,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戰略重點,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綜合創新成本低”,多家始于張江、興于張江的企業,他們的管理者不約而同地提到這個關鍵詞。自1992年起,從“張江高科技園區”到今天的“張江科學城”,這片曾是農田與村莊的土地,已然成為“上海創新”的一面旗幟,“中國創新”的一個品牌。
在一家落戶張江“藥谷”的生物醫藥企業的創始人看來,“藥谷”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人才集聚。“科學家擅長科研,卻未必擅長經營。對外融資、臨床試驗、藥品注冊等,都需要專業的人來處理,這些人在張江都能找到。”
在楊浦,位于灣谷科技園的一家頭部3D打印公司的創始人直言,“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不出園就有產業鏈。企業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楊浦這片創業的熱土。”
這家企業從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從三位創始人發展到超過500名員工、在灣谷科技園擁有超200人的研發團隊,所獲得的不只資金支持,更是一整個創業生態體系的包圍。
友道智途負責人表示,上海依托上汽集團的產業鏈優勢,為友道智途提供了從研發到量產的閉環生態。上汽旗下零束科技、聯合電子、華域汽車等子公司覆蓋全產業鏈,并與寧德時代、華為等合作,形成技術協同。例如,友道智途的鴻鵠智駕平臺受益于上汽的規模化制造能力和供應鏈管理,有效降低了硬件成本。
小馬智行方面提到,上海研發中心就處在長三角的“四小時產業圈”,即一家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以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這為我們的供應鏈提供了保障,從而進一步去實現降本和提效的訴求。”
自2021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啟動“全球招商合作伙伴計劃”以來,先后有40家企業和機構成為了“投資上海”的優質“代言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佳“合伙人”,為上海吸引一大批優質企業項目。
今年大會將根據合作成果,優中選優,遴選10家“優秀全球招商合作伙伴”,吸引更多優秀企業和資本選擇上海,開展更緊密、更深入的投資促進合作。此外,大會期間將設置“投資上海”會客廳,搭建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間的溝通橋梁,探索更多合作新機遇。
鏈接上海,也將鏈接市場,鏈接產業鏈,鏈接金融資本、優質服務,也是鏈接高端人才、鏈接全球的智慧選擇。
澎湃新聞記者 彭艷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