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打破慣例,山東艦與鷹擊導彈齊上陣,對岸能招架得住嗎?為何說解放軍的威懾目標不單是“臺獨”?
2024聯合利劍結束,隨之而來的“海峽雷霆-2025A”登場,對重要港口、能源設施等模擬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在王偉的祭日這天,解放軍一連串王炸甩出,海、陸、空、火箭4軍齊出,山東號航母打擊群也在臺海現身,規格更是超過去年的“聯合利劍”系列!海峽雷霆-2025A已取得了預期效果,B、C、D…也將視情況而進行了!顯然中國距離完全統一,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前進。
近年來,大陸在臺海地區所實現的常態化舉措頗為豐富,從大陸海警執法巡航的頻繁實施,到解放軍臺海聯合演練的定期舉行,再到解放軍戰備警巡的常態維持,直至現今軍事演訓活動的常規化展開。大陸方面的這一系列行動,也恰如其分地驗證了大陸過往的宣示,即“臺獨”分裂勢力越是極端挑釁,大陸越是向臺灣本島壓進,一步步壓縮臺軍的反應空間和“臺獨”分裂勢力的生存空間。
這還沒完,在解放軍這次演訓中,至少存在兩處亮點:
第一,按照臺防務部門的說法,解放軍這次演習則直截了當地強調要“多向抵近臺島”,更加貼近實戰,逼近距離也是前所未有,一步步突破島內設定的所謂“安全線”。山東艦更是打破常規如此近距離地接近臺島。在這一距離下,山東艦完全具備對臺島上任何一處目標實施精準打擊的能力。
山東艦駛入了臺當局單方面所謂的“應變區域”。這一“應變區域”系對岸單方面劃定,位于臺島海岸線40海里至12海里之間。然而,臺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本無權擅自劃定任何海域范圍。所謂的臺“應變區”,與臺海“中線”一樣,均屬子虛烏有,中國軍艦在中國海域上正常行駛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第二,根據官方發布的畫面當中,我們看到東風-15B導彈已經豎起,隨時可以發射。很多人一聽東風-15導彈,就下意識地認為這是一種古老落后的導彈。實則不然,相較于蘇制“飛毛腿”彈道導彈,東風-15憑借固體燃料與彈頭分離技術的運用,在反應速度及穿透敵方防空反導系統方面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該導彈的自用型于1990年榮耀入列。在俄羅斯的伊斯坎德爾-M導彈問世之前,東風-15一度被譽為全球范圍內最為先進、打擊效能卓絕的近程彈道導彈。
對于解放軍的這種種行動,對岸是沒有什么很好的應對措施的。解放軍的一系列行動,猶如一道無形的鎖鏈,正逐步將“臺獨”勢力逼入絕境。“要域要道封控”,這簡單的幾個字,卻如同千鈞重擔,壓在了對岸的心頭。
一來,臺灣地區,本就嚴重依賴進口,物資生命線一旦被掐斷,后果不堪設想。解放軍的這一招,防的是域外勢力的干涉,但效果卻是雙重的——連那些想插一腳的外部勢力都得望而卻步,對岸那點兒軍事實力,又怎能撼動得了這道封鎖線呢?
二來,解放軍的速度,那可是真的快!東部戰區前腳剛說要舉行圍臺軍演,解放軍的軍機軍艦后腳就已經把臺島圍了個水泄不通。這速度,快得讓對岸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據對岸退役軍官透露,臺軍緊急召回了所有補休士兵,想來個“全員待命”,結果呢?一場大雨加上早高峰的交通擁堵,直接讓臺軍的計劃泡了湯。士兵們連崗位都回不去,還怎么打仗?
兩岸軍事實力本就差距懸殊,現在解放軍“突襲”,對岸士兵甚至還沒做好準備,萬一真的“有事”,對岸只會更加兵敗如山倒。
此次解放軍在臺灣周邊“多方位”展開演訓,是在“考驗美國的決心”。
解放軍現正重點演練封鎖關鍵區域和要道,并出動山東號航母,轟-6K更是罕見掛載鷹擊-21實彈。若僅針對“臺獨”,此舉似顯過大,更可能的目的是展示解放軍強大的區域拒止能力,遏制美國先頭部隊的妄動。
另外,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近日首次出訪亞洲時拋出一番錯誤涉華言論的幾天后,中方以此次多軍種聯合演訓,作為“嚴厲警告”。
在這一背景下,東部戰區舉行大規模圍臺軍演:這表面上是對“臺獨”的懲戒,實則是中美之間的博弈。中方正對美軍試圖包圍中國的計劃,實施針鋒相對的反包圍策略。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