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落在臺灣身上,而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的回應,則像是一場跌破眼鏡的戲劇表演。鑒于美國這一次對臺加征高達32%的關稅,覆蓋了23%的臺灣地區出口產品,島內經濟簡直是被打得措手不及。尤其是工具機和紡纖等傳統行業,仿佛在一夜之間看到了訂單數據的斷崖式下跌。這樣的局面下,賴清德沉默72小時后才站出來,其應對策略竟然是討好美國。
4月6日,賴清德在視頻講話中強調,無意對美進行關稅報復,并反復向美國示好!他的計劃包括擴大對美投資、采購美國產品,甚至計劃用巨額新臺幣補貼島內企業。聽到這里,不少臺灣地區民眾大呼“賣國”,賴清德的終極發聲,讓2300萬民眾寒心。這一切究竟是政策智慧還是無能顯露?臺灣地區人民心里自有一桿秤。他還提出五項應變策略,其中最具爭議的一點就是繼續推動臺積電在美國的投資,仿佛是在把臺島的“護臺神山”捧給美國。
至于賴清德為何選擇如此驚人的方式妥協,背后的情形耐人尋味。或許是因為他深知臺島在國際舞臺上的微妙位置。臺灣地區經濟的很大一部分依賴于對美貿易,而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與其說是選擇,不如說是被迫低頭。遺憾的是,無論如何擺布,這份策略只是在為特朗普政府“討好”的清單上增加一筆而已。
熟悉內情的人透露,民進黨內部矛盾已暗流涌動。蔡英文與賴清德的矛盾由來已久,二人一直未能就“臺獨”路線達成共識。4月7日上午,民進黨“立委”何欣純與陳素月召開了記者會,呼吁應該由極具分量、有經驗、有專業的人士擔任赴美談判的人來做特使團團長。也就是提議讓蔡英文出山,統籌與美談判事宜,這簡直是直接打臉賴清德。畢竟,此次關稅危機對賴清德無異于一場執政能力的大考,而結果似乎并不樂觀。
與此同時,美國態度卻愈加強硬,特朗普暗示可能會對臺半導體產品再度加稅,這無疑是在加重臺灣地區已經不堪重負的經濟壓力。臺積電1650億美元的在美投資計劃,也因此變得岌岌可危。如果臺積電被迫將產能轉移,那么臺灣地區引以為傲的“芯片王國”勢必受到重創。不少網友感嘆:“臺灣地區怎么就淪為了隨時被擺弄的棋子?”而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更是批評稱:民進黨與其磕頭外交還不如直面問題。
諷刺的是,在臺灣為這場關稅戰焦頭爛額的時候,島內一些重要人物卻似乎處于“歲月靜好”狀態。美國對臺灣的緊箍咒越來越重,仿佛在無聲宣告:誰才是這場游戲的掌控者。而島內許多人醒悟過來:臺灣地區要想改變現狀,或許只有回歸到“九二共識”的正道。
倘若賴清德政府無法從這次關稅危機中汲取教訓,或許未來臺灣地區將面臨更多的窘境。臺灣地區必須找到更為平衡的前行之路,任何一個錯誤的判斷,都可能讓兩千三百萬臺灣民眾的人生軌跡發生偏離。希望臺灣地區決策層能從這次關稅危機中獲得真正的教訓,找到一條既能保全經濟命脈又能維持尊嚴的出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