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孩子:不聾,卻對聲音充耳不聞;不盲,卻對周圍視而不見;不啞,卻總是閉口不言……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獨自在黑夜閃爍,他們是孤獨癥兒童,也被稱作“來自星星的孩子”。
4月2日是“世界孤獨癥日”。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24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孤獨癥患者已超過1000萬人,其中0-14歲的孤獨癥兒童數量超過200萬。
我們該如何識別并守護好這些“孤獨的天使”?如今隨處可見的電子產品,會導致孩子孤獨癥嗎?
孤獨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受訪者供圖)
電子產品會加劇孤獨癥程度
孤獨癥,全稱孤獨癥譜系障礙,也俗稱“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表現為社會交往障礙、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障礙、重復刻板行為和狹窄的興趣愛好。近些年,中國確診的孤獨癥患兒數量猛增,發病率已達到0.7%-1%。這意味著,每100個孩子中可能就有1個患有孤獨癥,且男童患病比例遠高于女童,約為4-5:1。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兒童心理科一年接診患兒近4萬人,其中,孤獨癥或有孤獨癥傾向的患兒占到約5-10%。兒童心理科主任周國嶺認為,就診率的提升背后是大眾對孤獨癥的知曉率和認識率不斷提高以及診斷標準: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調整。
目前,孤獨癥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它是由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腦發育改變。周國嶺介紹說,九成以上的孤獨癥是先天性疾病,遺傳度可達到0.9,同卵雙生子同病率約92%。
孤獨癥的病情進展也可能受到環境影響。周國嶺舉例說,如果孩子潛在孤獨癥基礎,又早早地經常玩電子產品,就可能加劇孤獨癥的程度。“除了AI類交互產品,目前,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是單向交流,無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式溝通,長期使用就會導致孩子社交缺乏。”他建議,盡量避免讓6歲以下的孩子頻繁玩電子產品。
通常,孤獨癥的明確診斷在3周歲左右,但實際上,有些問題早在孩子一兩歲、甚至幾個月大時就會表現出來。
法國的最新研究表明,4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夠被識別出部分孤獨癥樣表現,“比如,眼神不交流,不追隨,對擁抱沒有反應,對呼喚沒有應答等,都是可以識別的預警信號。”
周國嶺說,一旦發覺孩子有類似的預警信號,要及時就診,“孤獨癥屬于前期病,越早干預越好,3-5歲之前是黃金干預期。等到十三四歲后,大腦發育基本定型了,可以改善的空間就很小了。”
11歲男孩萬年歷倒背如流
卻確診孤獨癥
面對孤獨癥的預警信號,有時,家長卻視而不見。“按照正常的生長發育進度,孩子一般周歲會說話,可有的孩子3、4歲還不會說話,一些農村家庭卻覺得這是‘貴人語遲’,等到長大就會了。”周國嶺說,這種盲目的等待反而會讓孩子錯過黃金干預期。
盡管存在廣泛性發育障礙,一部分孤獨癥兒童,確實會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優于常人的天賦。
在周國嶺的診室里,11歲的小宇一言不發,也不敢看人,表現出明顯的社交障礙和語言交流障礙。“他在學校沒有朋友,也不玩任何玩具,唯一的愛好是看萬年歷,每天都拿著日歷反復翻看。只要是近10年的任意一天,隨便報一個日期,他就能準確地說出這天的農歷日期、是周幾和節氣,或者告訴他某一年某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三,他能立刻說出當天的具體日期。”
小宇記憶力特別好,還擅長記路,“家人帶他出去旅行了兩三天,坐的所有公交車或地鐵,每一站站名和路線,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這些看似“聰明”的表現實則是重復刻板行為和狹窄的興趣愛好。周國嶺提醒說,當孩子的認知發展極度不平衡時,家長也應該引起警惕,盡早就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七院)的兒童康復中心內,放置著各種五彩斑斕的玩具和器械設備,不少孤獨癥患兒在這里進行康復訓練。
孤獨癥康復是公認的難題。“孤獨癥沒有特效藥,治療以行為干預為主,包括正向強化社交訓練和語言訓練等,以游戲形式建立情感聯結等,幫助孩子糾正自己的弱項。另外,一些藥物可以改善伴發的情緒和行為障礙。”周國嶺說。
這種康復訓練是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的長期工程。多年來,周國嶺卻遺憾地看見無數個家庭中途放棄,甚至引發家庭矛盾,嚴重的導致婚姻破裂。“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對孤獨癥患兒的預后有深遠影響,希望他們保持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周國嶺說。
他呼吁,社會需要共同努力,通過家校醫社一體聯動,幫助孤獨癥患兒及家庭實現“多元共融,關愛同行”,并為他們“托底”。
來源:潮新聞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