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大學黃磊教授團隊攜變閾值單比特芯片相關雷達產品亮相第十三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團隊成功突破高精度模數轉換芯片技術壁壘,發布全球首款變閾值單比特ADC芯片及配套輕量級雷達系統,與聯發科技、TCL華星光電、中國長城科技集團等知名企業一同成功斬獲第十三屆電子信息博覽會創新金獎,彰顯“中國智造”硬實力,為我國無人機、低空經濟及智能感知領域注入創新動能。
自主創新破解“芯片荒”難題 輕量化革命賦能多元場景
會上,深圳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執行院長黃磊應邀作《變閾值單比特ADC芯片及雷達系統解決方案》主題演講。
面對國際芯片技術封鎖與無人機系統對雷達性能的嚴苛需求,傳統多比特芯片因算力負載高、存儲壓力大等問題制約行業發展。黃磊教授團隊聚焦單比特量化技術,首創動態閾值調控機制,通過增益校準、噪聲抑制與自適應時鐘等核心設計,顯著提升信號解析效率,在確保精度的同時大幅降低系統復雜度,為國產雷達芯片自主可控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基于該芯片的雷達系統實現了體積與重量的突破性縮減,適配小型無人機、車載平臺及微型衛星等多樣化載體。其創新的單比特架構兼容現有技術體系,在探測精度、成像質量與能耗控制方面表現卓越,已成功應用于航天、測繪及民用安防領域,并亮相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獲評“最值得被記住的民用雷達技術之一”。
作為“雷達版航拍技術”,單比特雷達成像技術極有可能顛覆雷達接收機的現有架構,打破雷達技術發展格局。目前,該技術已與多家科研院所及企業深度合作,推動國產雷達系統升級。團隊開發的輕量化雷達成像方案獲主流媒體廣泛報道,技術轉化成果覆蓋低空探測、電力巡檢等場景。
從“跟跑”到“領跑”十年耕耘實現產業應用
會上播放的單比特ADC芯片紀實片,展現了這一小小芯片背后的潛心耕耘。
早在2014年,深圳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就提出了單比特量化技術,以1比特數據替代傳統16比特數據,獲得了清晰的雷達圖像,為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十年間,黃磊教授團隊依托深圳大學射頻異質異構集成全國重點實驗室和深圳大學多維信號處理研究所,持續攻克技術壁壘,將曾經的一個單比特課題的單點,拓展出一個單比特雷達的世界,實現了芯片技術的突破,并最終實現芯片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
全球首款變閾值單比特ADC芯片及配套輕量級雷達系統的發布,標志著團隊成功突破高精度模數轉換芯片技術壁壘,相關產品與技術得到了博覽會專家、行業領域代表的高度認可,充分體現了深圳大學在雷達技術領域的創新攻關能力,也標志著我國在高端雷達芯片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在博覽會現場,黃磊向到場嘉賓展示了全球首款變閾值單比特雷達芯片及相關產品。他表示,未來將帶領團隊持續推進單比特ADC芯片的高帶寬研發與射頻集成應用,為無人系統智能化發展及低空經濟生態建設提供核心驅動力。
文|記者 沈婷婷圖|受訪者供圖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