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珂妍
清明,在我國二十四節氣中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它既是自然節氣,又是傳統節日,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動體現。杜牧筆下“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哀傷,與王維詩中“新火起新煙”的新生之意相互交織,構成了清明獨特的文化敘事?!扒迕鳌敝?,源自《歲時百問》中“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的描述,它不僅反映了農耕文明對“氣清景明”這一春耕時令的精準把握,還融合了寒食禁火、上巳踏青等習俗,成為承載人們情感的重要文化符號。
清明踏青習俗的演變,與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從遠古到現代,踏青活動始終貫穿于自然節氣、社會共識和社會結構之中,是“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時代的具體呈現。這一延續了三千多年的文化實踐,見證了中華文明從神權至上向世俗生活的轉變,也反映出中華民族對生死的深刻思考。
踏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上巳節“祓禊”儀式。農歷三月,人們來到河邊沐浴、祭祀神明,希望洗去冬日的污穢,祈求人丁興旺?!吨芏Y》記載“女巫掌歲時拔除釁浴”,表明這一活動兼具宗教的神圣性與自然屬性。漢代以后,該習俗逐漸走向世俗化,《后漢書》中“官民皆潔于東流水止”的記載,顯示水從祭祀的象征物變成了人們游樂的元素。王羲之蘭亭雅集的“流觴曲水”,更為后世清明美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時,踏青雖未脫離禮制的框架,但已蘊含了“天然去雕飾”的審美理念。
唐代,寒食、上巳與清明逐漸融合,踏青習俗走向全民化。唐玄宗將寒食掃墓納入國家禮制,并在長安曲江池畔設宴,使得“哀景”與“樂情”相互交融。文人們也用詩詞描繪這一盛景,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展現了貴族春游的歡樂,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則表達了對生命的贊美。到了宋代,市民經濟的繁榮讓踏青變得更加貼近百姓生活?!稏|京夢華錄》記載汴京百姓在清明時“四野如市,羅列杯盤”,還有“風箏競斗”“秋千爭高”等活動,此時的踏青不僅是對自然節氣的崇拜,更體現了個體意識在商業社會中的覺醒,加強了清明與社會共識之間的聯系。
明清時期,程朱理學對踏青習俗產生了深遠影響。朱熹的《家禮》將掃墓踏青納入家族規范,使踏青從個人的自然體驗轉變為倫理規范,強化了階級統治。民俗活動也被賦予了道德教化功能,如插柳避邪蘊含“留春駐?!钡钠碓?,放風箏“放晦氣”體現了心學的內涵。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對“游人如蟻,車馬塞路”的描述,反映出精英階層對世俗化的矛盾態度,既享受春游的樂趣,又擔心自身統治受到影響。
踏青在不同時代的變化,深刻詮釋了“禮,時為大”的理念。從自然節氣的角度看,踏青活動從“以水通天”發展為“以春喻德”,始終是溝通人與自然的重要方式;從生死觀的角度看,“墓畔野餐”“墳前嬉戲”等看似矛盾的習俗,實則蘊含著辯證的生死思考;從社會結構的角度看,唐代曲江宴、宋代市井狂歡、明清家族郊游等踏青形式,都是當時社會現象的反映。
這種既不墨守成規,又不隨波逐流的智慧,是祖先順應自然節律,將自然、社會和生活融入審美理想的文化結晶。從古老的巫祝之水到如今的倫理教育,踏青早已超越了簡單的節令活動,成為中華民族理解宇宙、安頓生命的精神儀式。
在現代社會,清明踏青并未因城市化進程而消失,反而以嶄新的形式融入人們的生活。深圳華僑城濕地保留蘆葦蕩,方便市民“尋艾草”;杭州西溪濕地恢復“清明采茶”活動,讓人們在“微更新”中感受野趣;成都天府綠道保留野花帶,為踏青者提供原汁原味的自然體驗;北京白領發起“清明盲行”,蒙眼赤腳感受土地;在快節奏的當下,江南家庭用石臼搗青團、嶺南客家人徒步祭祖等“節氣性慢活”方式流行;浙江莫干山的“清明禪行”根據日影調整步速;上海崇明島的“田埂詩會”上,市民和農民一起誦讀陶淵明的詩詞。這些新形式并非傳統民俗的消逝,而是現代人在忙碌生活中尋找的心靈出口。
在鋼筋混凝土構筑的現代都市中,清明踏青已超越了傳統節俗的范疇,具有了生命哲學的意義。它提醒著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以節氣為參照,重新審視被遺忘的農耕文明智慧。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如同遠古的呼喚、自然的回響、祖先的囑托,是都市人鄉愁的寄托。傳統節日的存在,讓人們有理由回歸故土、放慢腳步,感受四季的更迭和家族的傳承,為身處城市喧囂中的人們提供心靈慰藉。
在我國,清明踏青正成為療愈都市高壓人群的精神良方。節氣并非博物館中的陳列品,而是祖先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生活智慧。清明踏青,讓我們回歸大自然,在這個永恒的舞臺上感悟人生。清明的意義在于引導我們在緬懷先祖、先賢的同時,反思生命的價值,思考理想的生活方式。
踏青不僅是一種休閑方式,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發現四季輪回的詩意。透過清明踏青,我們能看到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能從古人的智慧中找到應對現代生活困境的方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重新探尋清明踏青的文化意義,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再發現,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度追問。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蘇東坡在《東欄梨花》中抒發的清明惆悵,至今仍縈繞在我們心間。即便再過千年,后人也會記得這梨花的潔白、柳色的青翠,銘記這份永恒的情感。清明踏青,芳菲永在?。ǘ午驽?/span>

此文系頻道原創稿件,轉載請注明稿件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來源: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