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領銜的國際古生物團隊近期在內蒙古寧城道虎溝化石群發現一種約1.6億年前的奇特遠古寄生蟲化石——侏羅蟲,這一發現破解了長久困擾學術界的棘頭蟲起源之謎。4月9日,英國《自然》周刊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棘頭蟲又稱棘頭動物門,是一類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中常見的體內寄生蠕蟲,能夠感染人、豬、魚等多種動物。它們有著蠕蟲狀的外形,可以外翻的吻突上分布著成排的倒鉤,用于附著在宿主的消化道內。但關于這類常見寄生蟲起源于哪里、跟誰是近親,此前一直成迷。
侏羅蟲化石照片(a)與復原圖(b)。(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復原圖繪制者:楊定華)
“由于體內寄生蟲很難長久保存,此次研究前,棘頭蟲的化石非常罕見,迄今只開展了零星研究。而此次的新發現正好為破解棘頭蟲起源、細致研究它們的形態提供了新的關鍵化石證據?!鳖I導此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介紹,研究團隊此次新發現的棘頭蟲,產自著名的道虎溝化石群,因此被命名為道虎溝侏羅棘頭蟲,簡稱侏羅蟲。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侏羅蟲的演化位置位于棘頭蟲的最根部,是棘頭蟲的基干類群,很可能藏著棘頭蟲起源的“密碼”。
從形態上看,侏羅蟲體長約1至2厘米,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形,分成明顯的三個部分:吻突、頸和軀干。吻突布滿向下彎曲的倒刺,頸部短而靈活,軀干表面覆蓋32對縱向紋路,利于在宿主腸道內固定。最奇特的是,侏羅蟲軀干的最前端藏著一套“顎器”。顎器前部有小齒,向后逐漸變大,所有齒尖朝前,仿佛一套微型“絞肉機”。
侏羅蟲的顎器結構與輪蟲祖先相似,而鉤狀吻突又與現代棘頭蟲相似,這說明它們從自由生活的輪蟲演化而來,但為適應寄生生活而特化了頭部結構。
“侏羅蟲堪稱從輪蟲向棘頭蟲演化過渡的關鍵一環。在侏羅紀時期,它們可能已經和現代的蛔蟲、絳蟲一樣,形成了寄生在另一種生物體內的內生活習性。另外,以前科學家一直認為棘頭蟲起源于海洋,但侏羅蟲卻發現于陸地環境,這也說明,早期的寄生蟲可能最早在陸生動物中‘試水’寄生策略,隨后才擴散到海洋?!蓖醪┱f。(記者王玨玢)
來源:新華社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