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移動承建的全國首個“四算合一”算力網絡調度平臺日前正式投入使用。
“四算合一”是指將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和量子算力四種計算能力融合的算力體系。
據了解,該算力調度平臺可以支持每天上億次的算力調用,能調度全國1/6的算力規模,算網一體化效率提升20%。平臺自有智算中心的芯片國產化率超過90%,兼容8種國產AI芯片,對保障供應鏈安全、推動國家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移動云能力中心副總經理婁濤:我們建設了全球最大的云骨干的專網,覆蓋了300多個地市,目前達到了地市的時延是1個毫秒,省內的時延是5個毫秒。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出臺了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推動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級算力一體化布局,有力推動算力網絡的體系化發展。
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方新平:加強通算、智算、超算多元算力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算力資源結構,提高算力的利用水平,降低算力的利用成本。
人工智能推動“云計算”向“云智算”升級
專家指出,近期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引發算網基礎設施的結構性、深層次變革。
在這一趨勢下,算力網絡的核心載體由傳統的“云計算”向云和AI深度融合的“云智算”升級,在蘇州舉行的一場云智算大會上,記者就看到了這一變化。
這是國內首個一站式算網訂購智能體。它的界面跟我們日常使用的很多大模型差不多,如果企業有訂購算力的需求,只要在對話框里輸入企業規模、具體應用需求,就可以智能制定出算力配置和購買方案,并迅速找到合適的算力資源,資源匹配效率比傳統訂購模式提升100%。
技術人員董若昀:我們能夠精準匹配客戶真正所需要的合理合適的資源規格以及資源類型,能夠避免資源浪費。
這只正在跟記者互動的機器狗應用了量子計算技術,它能表演跳舞、俯臥撐等22種智能交互動作,還能直接與人對話。
專家指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蓬勃發展推動了算力布局優化重構。未來3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增長將超2.5倍,年均復合增速近40%。算力結構也將發生顯著變化,推理算力需求將超過訓練算力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過去主要是做大模型訓練,從現在開始,推理算力機器慢慢會超過訓練算力機器。到2028年,推理的算力會超過訓練的算力。
AI+算力驅動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
當前“AI+算力”已經廣泛應用于城市治理、醫療健康、民生服務等各行各業,成為驅動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新引擎。
在上海外高橋第二發電廠的集控大廳,記者看到技術人員正在開發測試“火電全場景大模型平臺”。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傳統火電面臨碳排放、成本上升、新技術迭代等多方面的轉型壓力。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通過數據分析、智能預測、優化控制等手段,提高電廠生產和運營效率,幫助電廠實現降本增效、節能減排。
在杭州的這家醫院里,醫生們已經開始用AI醫生助手來記錄分析病例,它會自動進行精準記錄并把相關信息分類整理好,大幅提升了治療診斷效率。AI醫生助手會把患者的所有病歷、檢查影像資料上傳到浙江健康云平臺上實時查看,它同時可實現各級醫療機構的數據互通。即使患者是異地就醫,醫生也能輕松調閱患者此前的就診信息,而且檢驗檢查互認效率由分鐘級躍升至秒級。
支撐健康云平臺的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數據中心——杭鋼集團的云計算數據中心,規劃超2萬個機柜,配備30多萬臺服務器。數據中心的算力除了支撐健康云以外還同時為氣象云等公共服務云提供服務。專家指出,隨著高水平算法、高性能算力、高質量數據的持續投入,AI整體能力將實現指數級增長,與此同時,AI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的應用也將大幅降低使用成本。AI任務將成為算力網絡基礎設施承載的主要內容,到2030年在全網流量中的占比將達到64%。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