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站在基輔,揮舞著“自愿聯盟”的大旗,宣布西方將每周舉行會議討論“向烏克蘭派兵”時,不禁讓人感慨:這戰爭,真準備打到第三季了。
據《基輔郵報》4月6日報道,在英國和法國高級代表團親赴基輔的背景下,澤連斯基宣布將由英國牽頭組建一個“自愿聯盟”,成員國每周會晤,討論如何向烏克蘭派出地面、空中、乃至海上力量。言外之意,西方部隊不是“是否來”的問題,而是“怎么來”的問題。聽起來好像聯合國維和部隊要落地一樣莊重,實則更像是北約的影子部隊準備打破中立底線。
而這場會談,并非空口說白話。澤連斯基列出了一長串出席官員的名單,包括烏軍總司令瑟斯基、總統辦公室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等等,一副“我們這邊已經準備好了,你們趕緊派人”的架勢。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和法國不僅表態積極,還派出了國防參謀長、軍情首腦直接上桌談部署。英國海軍上將托尼·拉達金甚至說出了關鍵句:“我們要將烏克蘭軍隊放在一個可以最大限度阻止俄羅斯的強大位置。”言外之意,西方不再是“支援”,而是“共同作戰”。
真要變成“聯軍上場”?
讓人更驚訝的是,這種討論不再是高層“密談”,而是要每周開會公開推進。這種頻率,說好聽是“協調迅速”,說難聽點是“作戰動員”。下一次會議將在4月10日布魯塞爾舉行,光是名字就足夠唬人——“國防部長自愿聯盟會議”,聽起來是不是像NATO的前奏?
目前已有30個國家被點名可能參與這個聯盟,除了“老三樣”英法德,連愛爾蘭、捷克、丹麥等歐洲“小兄弟”也在列隊中。這個聯盟真要落地,那可不僅是“歐洲干涉”,而是“西方聯軍”的模式,直接把烏克蘭當作一個北約邊界上的炮灰戰場。
普京的底線,真要踩了嗎?
俄方對此的態度早已表明——強烈反對,甚至已經開始用行動“回應”。澤連斯基的老家克里沃羅格在4月5日晚間遭到導彈與無人機雙重打擊。俄羅斯宣稱這是“打擊正在舉行軍事指揮官會議的餐館”,雖然沒放證據,但效果已經達到了——讓西方明白,派兵=升級。
但澤連斯基的回應,卻不是反思,而是火力全開得“甩鍋美國”。
懟美國:你們連“俄羅斯”兩個字都不敢說
在襲擊發生后,美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僅僅用了“shocking(令人震驚)”這個詞來形容,并沒有點名俄羅斯。結果惹怒了澤連斯基。他在X上發文怒懟:“如此強大的國家,如此強大的人民,卻做出如此軟弱的反應……他們甚至不敢說‘俄羅斯’這個詞!”
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對,美國對以色列屠殺平民也是“呼吁克制”;現在輪到烏克蘭,也只剩“遺憾”兩字。澤連斯基終于發現,嘴上說支持是一回事,真動手就是另一回事。
而這場“美烏裂痕”早有前兆。今年2月,澤連斯基訪問白宮時,和特朗普政府的副總統JD Vance現場爆發爭吵,幾天后,美國就宣布暫停所有對烏軍援和情報共享。如今再遭冷淡回應,也就不奇怪了。
“大歐洲”的政治秀,還是戰場前奏?
但問題是,澤連斯基的這波操作,是在“脫美靠歐”,還是“逼美表態”?現在看來,英國和法國愿意陪他演這出戲,但真要讓他們送兵上前線,付出人命代價,各國議會未必買賬。
而澤連斯基每周一次的“派兵討論會”,很可能只是政治秀,把“盟友支持”這張牌打到底,用來向國內交差,同時對俄方施壓。
但這風險也不小,一不小心,這場戰爭就不是“俄羅斯對烏克蘭”,而是“俄羅斯對西方”。
西方能接得住這口鍋嗎?
俄羅斯內部已經有人松口。主權財富基金總裁德米特里耶夫放話說,可以考慮某種“安全保障”,但前提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這說明俄方也知道不能無限打下去。
可現在問題來了:西方這邊還在“組聯盟”、派人開會、討論維和部隊;俄方那邊卻已經在暗示“可能接受部分停火條件”。
雙方不是在談判,而是在賭誰先讓步,或者——誰先誤判,點燃下一場大規模沖突。
一句話總結:澤連斯基正在玩一場高風險游戲,用“派兵”當籌碼,把西方綁上戰車。而這一次,連美國都不愿意坐副駕駛了。
那么問題來了——
當美歐內部矛盾越來越明顯,當“自愿聯盟”變成“雞肋聯盟”,當俄越來越不想忍,那這場戰爭,是往“停火”走,還是往“歐洲戰場”狂奔?
誰會先踩剎車?誰又會第一個出局?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