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朋友圈發文稱,2024年是其創業20年來“最有成就感的一年”——京東首次迎來1200名快遞員的退休潮,他們不僅可一次性提取數十萬元公積金,還能每月領取平均5350元的退休金,并享受醫保全覆蓋。同日,京東外賣宣布與超1萬名全職騎手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全額承擔其五險一金繳納成本,包括個人部分,確保騎手收入不受影響。
這一系列動作引發熱議:京東的“高福利模式”能否成為行業標桿?所有快遞員和騎手領取退休金的目標是否具備普適性?
▲圖/攝圖網
京東的底氣:直營模式與長期主義
京東的實踐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17年來的戰略堅持。早在2007年,京東年收入僅3000萬元時,劉強東便承諾為快遞員全額繳納五險一金,盡管當時部分員工更希望“多拿現金”,但公司選擇由企業承擔全部成本。截至2024年底,京東物流員工總數約50萬人,全年薪酬支出615億元,人均年成本達12.3萬元,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關鍵數據對比
退休金水平:京東快遞員每月5350元,高于2024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均3500元的水平,甚至接近部分三線城市科級公務員待遇。
行業現狀:加盟制物流企業(如三通一達)的快遞員退休后,多數僅能領取150-2000元/月,且70%的靈活就業者未被社保覆蓋。
京東的直營模式雖成本高昂,卻通過規模化效應和穩定的現金流(2024年凈利潤414億元)支撐了這一福利體系。
可行性挑戰:成本、模式與行業慣性
盡管劉強東呼吁“所有平臺都應提供五險一金”,但現實阻力不容忽視。
成本壓力:以美團為例,其專職騎手超200萬人,若全額繳納五險一金,年成本或超百億,可能直接沖擊盈利(美團2024年凈利潤約180億元)。
模式差異:京東的直營模式與外賣行業的眾包制(如美團、餓了么)存在本質區別。后者依賴靈活用工降低成本,若轉向全職合同制,需重構商業模式。
行業慣性:低價競爭仍是外賣與物流行業的核心邏輯。京東外賣以“0傭金”和品質化破局,但短期內仍需應對資金壓力與價格戰。
社會意義:從“人口紅利”到“人力資本”的轉型
京東的實踐不僅是一場“企業福利革命”,更映射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深層變革。
示范效應:1200名退休快遞員的案例,讓2800萬從業者意識到“勞動者尊嚴”的可實現性。
政策推動:中國靈活就業群體達2億人,社保覆蓋率不足30%。京東模式為國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了市場化樣本。
商業倫理:劉強東強調,“技術算法不應壓榨底層”,直指行業效率至上主義的弊端,呼吁企業將勞動者權益納入戰略核心。
未來展望:共贏還是烏托邦?
京東的探索為行業提供了兩條路徑:
頭部企業的責任擔當:通過高附加值服務(如京東的“品質外賣”)消化成本,以差異化競爭支撐福利投入。
政策與市場的協同:若政府通過稅收優惠、社保補貼等方式降低企業負擔,或能推動更多平臺跟進。
然而,這一模式能否普及,仍取決于三個關鍵因素:企業盈利能力、行業競爭格局的演變,以及社會對“公平與效率”的價值排序。
正如劉強東所言:“我們堅持了17年才見到價值。”當快遞小哥領取退休金時,這不僅是一家企業的勝利,更是一個社會進步的縮影。
(稿件內容由AI生成)
如果有想了解的話題,上晨視頻APP,點擊“DeepSeek”浮標,或者一鍵直達“AI實驗室”,隨時@AI記者艾晨晨,咱們晨視頻見!
瀟湘晨報記者艾晨晨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