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教育
4月4日,迎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每當此時,很多人都要祭祀祖先,上墳掃墓。民俗專家表示,這背后,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感恩”文化。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開始于周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又稱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植樹節、插柳節等。
清明節的民間習俗很多,主要有祭祖、掃墓、拔河、蕩秋千、插柳、踏青、放風箏、郊游等。其中,祭祖和掃墓的習俗尤被百姓看重。
按舊俗,人們要攜帶供品、香燭、紙錢等到墓地,擺上供品,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再焚香燒紙,行禮祭拜。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更新和環保意識的提高,清明節的祭祀方法更加文明、安全、綠色、環保,“無煙”祭掃和“綠色”祭奠逐漸盛行。為逝去的親人種一棵樹,獻一束花,倒一杯酒,讓人們在寧靜的氛圍中,追思逝者,堅強生者。
王來華表示,中國人有敬老的傳統美德,對去世的親人更是充滿緬懷和崇敬。“掃墓,不僅是一種外在形式,其內涵是行孝品德的體現以及對祖先和去世親人的感懷、感激、感謝和感恩。通過祭奠親人,期盼宗族和睦,家庭和諧,家人平安。”
民俗專家表示,為了讓人們能有充裕的時間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清明節在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清明節被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并放假1天。
原標題:《關注清明節:傳承兩千多年 承載中華"感恩"文化》
來源:杭州致公黨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