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風吹柳絮,故人在心間。清明節不僅僅是節氣,更是與中國的春節、端午、中秋并稱為中國的傳統四大節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清明。
一場雨來,或是綿綿密密,或是稀稀疏疏,打在窗沿,垂在廊下,落在青石板上,也將清明淡淡的愁思落在人的心上,在一場雨水里化盡。杜牧筆下的清明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煙雨凄迷,正是寄托哀思、感懷先人之際,不少文人墨客的筆下都為清明留下了詩的痕跡。亦如白居易筆下的清明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晏殊筆下的清明是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而黃庭堅筆下的清明是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不僅如此,清明節這一天,既有寒食遺韻,插柳戴花,更有春泥護花,細雨濕衣。關于清明,還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晉文公苦苦尋覓介子推,卻見柳洞遺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晉文公便定下了寒食禁火的習俗。老百姓以青團冷食祭奠忠魂,恰巧應了蘇軾的那句“且將新火試新茶”的禪機,寒食,熄的是人間煙火,燃的是文明心燈。清明不僅是一場祭奠,更是一種傳承,一種回望。先人曾經走過的路,如今已被時間慢慢撫平,相聚和別離將在今日開啟。有些思念,即使不說,也飽含深情。清明,最大的意義是珍重,更是珍惜。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青春合伙人”項目組&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聯合出品
總策劃/夏似飛
統籌/文鳳雛 趙雨杉
執行/朱曉華 彭彭
文字/廖梓豪 沈忻儀 汪琰 廖秋予
指導老師/梅慧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