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走在北京街頭,抬頭就能看見漫天飛舞的白色絮狀物,像下雪一樣。
河南、山東的朋友,也開始在朋友圈吐槽:“出門五分鐘,沾絮兩斤重!”
這就是北方春天的 “名場面”—— 楊柳飛絮。
每年 4 月,隨著氣溫升到15℃以上,楊樹和柳樹的種子就會帶著白色絨毛隨風飄散,這是它們繁衍后代的自然方式。
別小看這些 “毛毛”,一棵成年楊樹一次能釋放 millions 級的飛絮,鼎盛時期能讓空氣里的懸浮物暴增,妥妥的 “春日限定版雪花”。
但您知道嗎?北方為啥種這么多楊柳樹?
這事得回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當時北方綠化急需快速成林、抗寒耐旱的樹種,楊樹和柳樹因為生長快、易存活、綠化效果好,成了街頭巷尾的 “主力軍”。
北京、石家莊、西安等城市的行道樹、公園里,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
誰能想到,當年的 “綠化功臣”,如今成了春天的 “煩惱制造者”。
對過敏人群來說,飛絮季堪比 “渡劫”。
飛絮本身無毒,但它自帶 “過敏原套餐”:表面會黏附灰塵、花粉、細菌,還可能攜帶梧桐、蒿草等植物的過敏原。
每年醫院過敏科的數據顯示,飛絮期門診量能激增 30% 以上,打噴嚏、流鼻涕、眼睛紅腫是常見癥狀,嚴重的還會引發哮喘。
更讓人頭疼的是飛絮的 “安全隱患”。毛茸茸的絮狀物非常干燥,遇到明火瞬間就會燃燒,甚至能引發火災。
去年北京某小區居民隨手扔煙頭,引燃了堆積的飛絮,差點燒了綠化帶。
另外,飛絮還會鉆進汽車水箱、空調濾芯,影響散熱和空氣質量;騎自行車時飛絮糊臉,還可能導致視線受阻,增加交通事故風險。
面對飛絮,怎么辦呢?
我認為:咱老百姓首先得 “自救”。
出門記得戴密封性好的口罩和護目鏡,穿長袖長褲,別穿容易粘毛的針織衫;
回家后先在門口抖落身上的飛絮,用清水洗鼻腔和眼睛,外套掛在通風處。
家里盡量關窗,開空氣凈化器,陽臺紗窗可以定期用水沖一沖,減少室內飛絮堆積。
這幾年,政府部門也沒閑著。各地想了不少 “治絮” 奇招:比如給楊樹柳樹 “打針”—— 注射生長抑制劑,抑制花芽形成,從源頭減少飛絮;
對行道樹進行 “修剪手術”,砍掉容易產生飛絮的雌株枝條;每天用高壓水槍沖洗樹冠和地面,把剛冒頭的飛絮 “打下來”;
還有些城市在飛絮期增加灑水車作業頻率,讓飛絮落地后不再揚起。
不過,治理飛絮是個長期工程。畢竟楊柳樹存量太大,砍樹容易破壞生態,只能慢慢用 “更新換代” 的辦法,比如在新建綠化中優先種植銀杏、槐樹等無絮樹種,逐步替換雌株楊柳樹。
有專家說,等這批老楊柳樹自然淘汰,飛絮問題就能大大緩解,不過這可能需要 10 - 20 年。
雖然飛絮讓人煩,但它也藏著春天的 “生態密碼”。
楊柳樹作為速生樹種,曾為北方城市快速綠化、凈化空氣立下汗馬功勞,一棵成年楊樹每年能吸收 17 公斤二氧化碳,釋放 12 公斤氧氣。
飛絮期其實很短暫,一般也就 20 天左右,隨著氣溫升高,柳絮會先結束,楊絮稍晚,到 5 月初基本就 “收官” 了。
等熬過這陣子,夏天的樹蔭、秋天的落葉,楊柳樹,還會用另一種方式陪伴我們。
你說,是不是?
對于楊柳絮如何防治,你有何高招?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百家號:一起走遍世界,歡迎關注我。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