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瀾昌
4月11日,成千上萬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的支持者齊聚首都市中心,高唱愛國歌曲,揮舞巨幅國旗,誓言捍衛“民族尊嚴與國家獨立”。集會隊伍連夜扎營,帳篷搭在議會前廣場,成為抵抗反政府浪潮的“前線”。但這并非一場突發事件,而是一場持續五個多月、愈演愈烈的政治危機的高潮時刻。
塞爾維亞已經陷入一種深層次的社會撕裂之中。自2024年底以來,反政府抗議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最初源于一樁槍擊事件引發對政府管控能力的不滿,隨后迅速演變為要求總統下臺、重選議會、修改憲法的大規模示威。街頭廣場不斷爆發沖突,議會外警力高度戒備,政局持續緊張。而現在,親武契奇勢力正式“反攻街頭”,宣告這場對峙已經升級為一場全面的政治斗爭。
這場抗議,看似是民眾的自發起義,實則背后布滿熟悉的痕跡——資金充足的非政府組織、境外媒體同步配合、社交平臺精準引導、境外政要“人權關切”輪番表態,一切都與烏克蘭、格魯吉亞、白俄羅斯等地的“顏色革命”高度相似。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已多次直言:這場動亂不是“內部問題”,而是“外部導演”,目標是迫使塞爾維亞轉向,徹底與俄羅斯、中國斷絕聯系,全面納入西方戰略體系。
這一判斷并非空穴來風。塞爾維亞身處巴爾干核心地帶,是中歐班列的重要通道、“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也是俄羅斯在歐洲的戰略伙伴。更重要的是,塞爾維亞拒絕加入北約,堅持軍事中立,多次在聯合國拒絕配合西方對俄制裁。這種“頑固不馴”的姿態,早已令西方極度不滿。在他們看來,武契奇是一個“不夠聽話”的領導人,必須替換掉,用一位更親歐、更“民主”、更能執行“顏色革命模板”的人物取而代之。
于是,我們看到,街頭風暴再起,媒體攻擊加劇,西方政客輪番表演“關切”人權,試圖以道德制高點壓迫合法政府。這一劇本早在中東、東歐上演無數次——先制造社會撕裂,再引發街頭對抗,最終通過選舉或暴力“政權更迭”。而今,這一套被重新搬上塞爾維亞舞臺。
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武契奇沒有退縮。他將當前的局勢定性為“外部顏色革命干涉”,公開點名西方情報機構是幕后黑手。他展開巨幅塞爾維亞國旗,召集全國各地支持者“決戰貝爾格萊德”,并誓言“保衛國家主權到底”。他的反擊不是僅靠強硬姿態,更在于重新激發民族認同,重構“主權受威脅”的敘事,讓廣大民眾從分裂中回歸“共同命運”的集體意識。
塞爾維亞民眾對此并非全無察覺。事實上,許多“中間派”開始意識到抗議運動正被政治勢力劫持,越來越遠離原始訴求,變成一場徹頭徹尾的“政權替代項目”。而親武契奇陣營也在有效動員,打出“反干涉、反分裂、保主權”的旗幟,將局勢轉化為一場“全社會選邊”的博弈。
國際上,風向也正在悄然變化。越來越多國家警覺“顏色革命”的破壞性,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埃及等國已在制度層面構筑起“政治免疫機制”;而非洲、西亞多國則開始集體抵制西方“民主援助”,轉向更加自主的政治模式。在這樣的世界背景下,塞爾維亞的選擇不僅關乎自身未來,更是一場“全球南方”在意識形態攻防中的關鍵一役。
這是一場斗爭,也是一場審判——是由塞爾維亞人民親手對未來投出的命運投票,是對大國干涉能否再在小國得逞的一次反擊。接下來的每一步都可能決定這個巴爾干國家的歷史轉折。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