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黎巴嫩真主黨,長期被視作中東地區最強悍、最具爭議的非國家武裝力量之一,如今終于釋放出“愿意討論解除武裝”的信號,頓時引爆國際輿論場。這一表態來自該組織一位高級官員,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明確表示:只要以色列從黎南部全面撤軍并停止軍事行動,真主黨愿意與黎巴嫩總統就武裝問題展開對話。這一轉變,不僅打破了該組織長期以來在武裝問題上的沉默,也昭示著中東格局正在悄然裂變。
真主黨的讓步不是忽然“開悟”,而是現實逼迫下的策略轉向。以色列近年來對黎南部的打擊越發頻繁,軍事壓力不斷增強,真主黨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更重要的是,其長期依靠的盟友——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在去年被徹底顛覆,真主黨在區域范圍內的戰略縱深幾乎被拔空,傳統支撐體系失去了一個重要支點。更不用說,它在敘利亞戰場上積累的傷亡與耗損,如今已嚴重反噬其本土力量。當武裝不再帶來安全感,甚至成為國內政治的絆腳石時,真主黨不得不開始為自己的“合法性”尋找新的路徑。
美國顯然正在為這一局勢“添柴加火”。黎巴嫩新總統約瑟夫·奧恩上任伊始便高調宣稱要“建立國家對武器的壟斷”,背后正是西方對真主黨武裝力量長期以來的施壓與孤立策略。三名黎巴嫩政治消息人士指出,奧恩近期正推動就此問題啟動與真主黨的正式談判。這顯然不是偶然,而是一場有步驟、有戰略規劃的政治圍獵。
真主黨對此顯然不再強硬拒絕,而是以“國防戰略背景下討論武裝”為前提,給出了交換條件: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的五個軍事據點全部撤軍,并永久停止空襲與軍事挑釁。這種表態既不是完全的讓步,也不是徹底的強硬,而是一種典型的“預設框架談判”。把自己的退讓建立在對方先行妥協的基礎上,既保存面子,也爭取空間。這種策略性表態,本質上還是在爭取談判主導權。
但問題是,以色列會后退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對以色列來說,真主黨并非普通民兵,而是一個被官方列為“恐怖組織”的伊朗代理人,是對其國家安全構成直接威脅的實質性存在。多年來,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空襲、定點打擊、乃至越境行動,從未停歇。如今要以色列先撤退再換談判,幾乎是不可能接受的籌碼。因此,真主黨開出的條件雖然聽上去“現實”,但本質上仍是外交話術的包裹,試圖把“主動解武”的輿論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也不能忽視,這次轉向表態本身具有指標意義。一個曾在國內政治中高喊“抵抗是永恒神圣使命”的組織,開始松動“全面武裝”的底線,至少說明:局勢正在轉變,壓力正在逼近。
要知道,黎巴嫩正經歷自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家瀕臨破產,貨幣崩潰,失業飆升。真主黨被不少黎巴嫩人視為“阻礙國家正常化的絆腳石”,其長期高舉武裝抗以的大旗,在國家民生日益凋敝的背景下已變得站不住腳。普通民眾的耐心正在耗盡,“你們的導彈換不來面包”成了街頭口號。真主黨如果再不調整策略,甚至可能被國內局勢反噬。
另外,西方國家不再滿足于譴責,而是在資金援助、外交支持、對黎援助上設下“解除武裝”的前提門檻。當“去軍事化”成為國際社會默認的政治風向時,真主黨想繼續“既當政黨又當軍閥”的模式,顯然難以為繼。因此,真主黨的姿態轉變,不是轉性,是轉向;不是讓步,是布局。它是想通過“談武裝”重新塑造國際形象。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