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主打美國市場的外貿企業,接下來的日子可是不好過了,會比疫情期間還艱難。有的企業在靜觀其變,業務停了,先看看有沒有什么轉機。
有的已經開始琢磨著出口轉內銷,有的則在琢磨轉移到別的海外市場,還有的干脆心死了,想著這幾年干得磕磕碰碰,干脆歇幾年算了。
2024年,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按國家來算,還是美國金額和占比最多,達到5246.56億美元,占到中國出口總額的1/7,高于歐盟接近東盟。
轉移出去其他地方,意味著會極大加劇外貿企業在其他區域的競爭。
對于那些美國市場沒有什么替代品,對美國來說是剛需的企業,那就不用太擔心,他們該買還得買。但對于那些可替代性很強,其他國家也能大批量生產的企業,就頭疼了,因為現在美國暫時對其他國家不加關稅了。
如果臨時轉移生產線等過去這些國家,說不定90天以后美國又恢復加稅,還沒出效益成本就打水漂的風險太大。
出口轉內銷也有一些問題,有些出口商品因為美國本土沒有制造力,出口的利潤會比較高。內銷來一看,外面賣幾十元的東西,放到國內市場,可能10元都沒人要,我們國內市場的供應太豐富了。
所以就算出口轉內銷能夠勉強生存下去,外貿企業也要做好準備,迎接收入和利潤下滑的困境。
如果開拓國內市場,最重要的就是國內需求的刺激問題。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822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1%。
由此可見,收入和消費的增長,是強相關的。居民的收入增長多少錢,決定了居民消費提升多少,決定了我們的內需能夠吸收多少出口轉內銷。
從社零數據來看,2025年消費需求還有待進一步的提振。以舊換新等促消費措施要繼續發力,消費形式和服務要繼續拓展,居民就業要繼續穩定,居民收入要繼續提升,都需要政策面的強力支持和推動。
在目前這個關口,首要的就是要穩住外貿企業,不讓他們成批倒下,進而避免大量工廠關閉,避免大量從業人員失業。
咱們得明白,外貿企業不僅僅是出口創匯的工具,更是就業的保障,是經濟的穩定器。
所以,商務部的政策,咱們得點贊,但同時也得看實際效果。政策再好,落實不到位也是白搭。咱們期待,這些政策能夠真正幫助到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外貿企業,讓他們能夠在國內市場找到新的生機。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