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詹詹 郭小興 編輯丨百進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1300字)
4月9日晚9時,長江和記實業(長和)旗下巴拿馬港口公司(PPC)發布十點聲明,正式回應巴拿馬政府對其港口特許經營權的質疑。這場圍繞2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74億元)港口交易的爭議,因涉及中美戰略博弈、全球航運命脈及國家利益,正演變為一場牽動多方的“暗戰”。
1
爭議核心:出售交易觸發合規性質疑
根據長和3月4日公告,其擬以228億美元向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這兩個港口承擔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中國商船貨運量占比達21%,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交易公布后,很快就受到《大公報》和前香港特首梁振英的指責。正經社在第一時間就進行了關注(參見《李嘉誠港口事件,李家超、梁振英兩任特首也都發聲了》)。
而后,事件經過了一系列演變。3月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出,將依法對相關交易進行審查。
4月3日,相關協議沒能如期簽訂。
4月7日,巴拿馬政府方面啟動對巴拿馬港口公司的審計,指控其2021年續簽特許經營權時存在多項違規,并要求追繳1.02億巴波亞幣的額外費用。
4月9日晚間,巴拿馬港口公司在回應中逐條反駁指控,強調其運營完全符合巴拿馬審計署、海事管理局等機構的要求,并承諾未來十年投資超10億巴波亞幣(約合人民幣73億元)升級港口設施。公司還披露,自1997年接管港口以來,累計為當地創造了59億巴波亞幣(約合人民幣433億元)經濟貢獻,包括稅費、就業及基建投入等。
2
地緣漩渦:中美角力下的 “咽喉要道”
這場爭議的背后,是中美在拉美地區的戰略博弈。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多次宣稱 “中國控制巴拿馬運河威脅美國安全”,甚至暗示可能動用武力收回運河。在此背景下,巴拿馬政府于2月退出 “一帶一路” 倡議,轉而向美國靠攏。長和的港口出售交易,被外界視為在美國壓力下的 “妥協之舉”。
對此,中國外交部及港澳辦多次表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亦啟動反壟斷審查,評估交易對全球航運市場的影響。而貝萊德作為美國最大資產管理公司,其收購后將掌控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進一步強化美國對關鍵航道的控制力。
3
市場震蕩:長和股價承壓
受審查影響,長和港股3月31日單日跌超3%,并震蕩下行至今,4月7日跌幅更是超8%。盡管交易暫未撤銷,但巴拿馬審計風波及中國監管介入,使原定的簽約計劃無限期推遲,不確定性持續發酵。
巴拿馬政府的介入,讓李嘉誠的港口交易再生變故,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就意味著,巴拿馬和其背后的美國政府,不費一槍一彈就取得了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
如果李嘉誠失去了巴拿馬港口的經營權,就無法完成與貝萊德之間的交易,還要面臨巨額違約賠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再加上港口交易被叫停,所造成的經濟上數百億元虧損和名譽上的巨大損失,將使得李嘉誠賠的血本無歸,成了港口交易中最大輸家。
正經社分析師認為,長和港口交易已超越商業范疇,成為中美全球博弈的縮影。一邊是資本巨鱷貝萊德借政治杠桿收割戰略資產,另一邊是中國以法律與市場手段捍衛發展利益。這場爭議的終局,事關重塑全球航運權力格局。【《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