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與兩億人”雙向奔赴的時代篇章,在北京各界引發持續關注與討論。這一熱潮,始于音樂劇《東莞東》北京巡演,并借由“我在!一座城和兩億人的在場證明”當代藝術展北京巡展,進一步延伸至對“制造美學”以及“新工業文明”的深入探討與思考。
4月10日,“制造·美學·城市:創新與更新的對話”主題沙龍、“我在!一座城和兩億人的在場證明”當代藝術展北京巡展嘉賓交流觀展活動,分別在北京郎園Station城市書房、北京X美術館舉行。這場跨越南北的文化對話,讓大家看到多元視角下“制造美學”的無限可能,感受到“一座城與兩億人”共生共榮的情感鏈接。
本次活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指導,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東莞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北京市朝陽區文化和旅游局協辦,北京X美術館承辦。
4月10日下午,北京X美術館內人頭攢動,熱鬧非凡。“我在!一座城和兩億人的在場證明”當代藝術展,以及“尋找2億分之一——《東莞東》邀您故地重游”特別策劃回顧展,再度掀起一波觀展熱潮。自北京巡展啟動以來,展覽備受首都文化藝術界人士贊譽,“一座城與兩億人”互相成就,成為美談。
東莞,起步于制造,揚名于制造,“海納百川”“開放包容”是這座制造名城的鮮明底色。改革開放以來,超過2億人來到東莞接續奮斗,用智慧與汗水,收獲個人成長,也助力東莞成為全國第15座“雙萬”城市。從“文明城市”邁向“城市文明”,東莞深知,一座城市最大的文明,就是讓居住其中的每個人獲得尊嚴與機遇。于是,東莞以藝術凝練文明底色,致敬兩億奮斗者的“在場”。
去年,東莞以原創音樂劇《東莞東》全國巡演為契機,發起“尋找2億分之一”主題活動,成為人與城之間情感共鳴的生動注腳。“在場證明”當代藝術展,可以說是對這一主題的深化,通過裝置藝術重構城市記憶,既是對東莞改革開放發展歷程的藝術注腳,也是向“2億分之一”的深情致敬。
本次當代藝術展,循著音樂劇《東莞東》的步伐,從東莞出發,走進北京X美術館,走向全國。展覽共展出東莞本土藝術家李景湖大中型裝置類系列作品19件,既有其享譽國際的代表作品,如《白云》《瀑布》《今日放映》《數星星》,又有根據東莞各地生產材料制作的各形態作品,如《海浪》《你裝飾了誰的夢》《同一個宇宙》,還有專為此次展覽特別創作的公共藝術裝置等,如《英雄》《不朽》《青春》。
展覽現場,流水線的精密與市井的煙火同場共振,處處都傳遞出人的“在場”感,可以看出東莞這座工業城市對人的關切,對“人-產-城-文”協同演進的新工業文明邏輯的思考。這場當代藝術展,讓首都觀眾看到了“東莞制造美學”的藝術形象,也將改革開放浪潮中東莞2億建設者的生命軌跡編織進更為宏大的當代中國發展的精神圖譜中。
與這些當代藝術作品交相輝映的,還有同場展出的東莞潮玩產品。摩動核、TOYCITY、玩樂童話、佳樂專、SNOW BLACK以及狼博旺等品牌企業,帶來東莞燒鵝IP、籃球城市IP勞拉、星甲魂將傳IP天英星-三壇海會-哪吒等明星產品,從潮玩產業維度凸顯“東莞制造美學”。
縱觀歷史,制造業的革新,從未止步于技術本身,它關乎城市的肌理、文化的溫度,更關乎每一個人的生活。在全球制造業轉型與城市更新的交匯點,東莞提出“制造美學”理念,將設計、工藝、品牌塑造與文化表達相結合,探索制造與審美的深度融合。這一理念不僅推動制造業的創新升級,也為城市空間的塑造提供新的視角。
在10日上午舉行的“制造·美學·城市:創新與更新的對話”主題沙龍中,北京X美術館館長尤洋、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產業文化融合處負責人董溫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研究員劉悅笛、北京服裝學院時尚管理學院長聘教授邱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劃研究部主任劉希言、眾建筑聯合創始人與主持建筑師臧峰、BUZZ建筑事務所主持建筑師莊子玉、首創·郎園Station副總經理黃紹翔、藝術家李景湖等制造業設計、公共藝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制造美學”“新工業文明”進行了一場前沿頭腦風暴。
“‘制造美學’的本質,是文化、科技、產業的融合表達。”董溫彥認為,文化、科技、產業在經濟、社會層面都實現充分融合促進是制造美學的最高形態。
“東莞提出‘有一種制造美學,叫東莞’的產城IP,對于當今中國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城市美學的發展而言,是具有獨特的范式意義的。”劉悅笛對東莞這座制造之都在打造制造美學方面的創新探索予以充分肯定,稱“東莞制造美學”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彌補了城市美學的空白,而且從設計之美、工藝之美、生產之美、產品之美、人文之美到理念之美,貫穿了制造業的全過程,將制造美學的整體圖景打造了出來,而且將各個企業部門分門別類地納入其中,從而使得東莞的產業獲得了新的動能。這種制造美學的賦能,會給中國式現代化賦予美學的動能,而這種現代化其實與新中式美學的發展也是息息相關的。
邱曄從“思想引領”“產業重塑”“地方創生”等維度闡釋了城市的美學創生,以美學制造為根、美學市場為魂、城市為載體,表明東莞正依托制造美學,努力構建美學經濟的系統化立體打造。
從政策引領到實踐落地,從精巧設計到藝術呈現,從產業升級到城市更新,這場“制造·美學·城市的對話”,多維度展現出“制造美學”的無限可能。
當天下午舉行的“我在!一座城和兩億人的在場證明”當代藝術展北京巡展嘉賓交流觀展活動,通過策展人、藝術家、“2億分之一”代表等領導嘉賓的分享與導覽,讓現場觀眾真切感受到制造美學在藝術與城市中的具象表達,感受到“一座城與兩億人”共生共榮的情感鏈接。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東莞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城市特色。如果說工業搭起一座城市的骨架和脈絡,那么文化則塑造一座城市的氣質和靈魂。去年,東莞在全國首次提出“有一種制造美學,叫東莞”概念,以美學賦能制造升級,探索新工業文明的“東莞答案”。“我在!一座城和兩億人的在場證明”當代藝術展,以金屬、塑料、電子元件為媒介,將冰冷的工業材料轉化為充滿溫度的藝術表達,展現的是生產與生活的交織、效率與詩意的共生,是在以美學為視角重新審視和評價制造業的價值和貢獻。
2億分之一代表徐莎莉
2010年的一個新機遇,讓徐莎莉在東莞這座活力之城開啟轉型之旅。15年后,當看到當代藝術展所展出的作品《海浪》時,作為曾經參與東莞城市建設與發展的“2億分之一”代表,如今在北京從事公益攝影事業的她感慨萬千,充滿感恩與自豪:“時光瞬間將我拉回那年春天,有那么一群人曾經在這片土地上追逐夢想、聚沙成塔,在時代巨變、城市發展的浪潮中也曾翻涌我們友誼的浪花!”
“如果有人問我:東莞憑什么留住兩億人?我的答案是——這里讓普通人相信奮斗的價值。高速發展的經濟勢能,讓年輕人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面向世界的智能創造,讓技術骨干有機遇成為大國工匠;在城市變遷、時代發展的洪流中,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這里找到人生的價值。”徐莎莉飽含深情的分享,說明了“2億分之一”并非一個冰冷數字,而是一份充滿溫暖與情懷的“奮斗者共鳴”,回應了東莞把工業文明邏輯從“產-城-人”調整為“人-產-城-文”背后最為核心的以人為本理念!
以人為核,以產立軸,以城造夢,以文鑄魂。東莞對“制造美學”與“新工業文明” 的探索,將以此為核,繼續在時代浪潮中踏浪而行,奔赴無限可能的未來。
(文/趙水平圖/龔名揚、陳棟)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