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郭爽爽
智能設備和網絡普及使推銷電話、騷擾信息泛濫,加劇消費者權益保護挑戰。今年的央視315晚會也重點揭露了騷擾電話亂象。
2024年7月1日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未經消費者同意,經營者不得發送商業信息或撥打推銷電話。
4月11日,頂端新聞記者從河南省消費者協會獲悉,為守護消費者生活安寧,營造健康、文明、有序的信息傳播環境,2025年3月1日至3月30日,河南省消費者協會面向全省開展了商業信息及電話對消費者生活安寧影響的消費調查。
【超半數受訪者頻繁遭騷擾,保險、金融等成主要來源】
據介紹,此次調查采用線上問卷與電話回訪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共計回收有效問卷樣本21058份,完成電話深度訪談100份。
調查重點圍繞消費者接收推銷信息的頻率、騷擾行為的類型來源、信息泄露路徑、消費者應對情況與維權意識等方面展開,客觀反映當前商業信息滋擾現狀,并為有關部門提供數據參考以推動更有效的治理措施,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生活安寧(以下簡稱:消費者安寧權),該報告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一)推銷信息和電話騷擾普遍且高頻
55.34%的受訪者頻繁遭遇未經同意的推銷電話或短信騷擾,其中32.87%的人每周收到數次,22.47%的人甚至每天收到。
(二)推銷與詐騙信息滲透多個領域
保險、金融、房產等行業是商業信息騷擾的主要來源,詐騙類信息占比達39.26%。教培醫美等行業也通過微信廣告、電子郵件等渠道展開滋擾,受訪者面臨多維度的困擾,包括心情干擾、詐騙風險和信息過載。
(三)個人信息泄露是主要誘因
38.70%的受訪者認為社交軟件信息泄露是關鍵因素,37.71%認為APP注冊后臺竊取信息,33.74%指向網購與快遞信息泄露。黑客攻擊、企業不當營銷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問題。
(四)受訪者應對措施效果有限
盡管大多數受訪者通過標記舉報、攔截功能和拒接陌生號碼等方式應對騷擾,但仍有41.57%的人對現有措施表示不滿意,主要困難集中在信息辨識、技術攔截和隱私泄露方面。
(五)受訪者對相關法律法規認知不足
超過六成受訪者被滋擾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近三成受訪者表示不知如何取消商業滋擾授權。受訪者整體維權意識較弱,面對騷擾時多因缺乏維權意識或擔憂維權成本而被動接受。
【受訪者建議:加強監管和技術防范】
調查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企業營銷策略不當、監管力度不足、消費者防范意識薄弱,是商業信息及電話滋擾問題的成因。
調查顯示,受訪者建議,加強監管和技術防范,賦予消費者更多自主權限應對滋擾。
具體來說,建議政府應加強對違規企業的懲罰力度,設立高效的投訴渠道,并強化法律監管。同時,允許用戶自行設置允許接收的電話。此外,強烈建議電信運營商應建立有效的攔截與屏蔽技術,確保滋擾電話和短信無法直接傳遞到用戶手中。
【省消協亮四大觀點】
針對本次調查結果,河南省消費者協會給出以下觀點。
第一、企業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不得默認授權、誘導授權,必須提供明確、簡便的退訂方式。
第二、通信運營商要主動作為,提升騷擾電話識別能力,完善黑名單系統,推動智能攔截技術升級。
第三、監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濫用用戶數據、虛假宣傳、擾民推銷等違法行為依法從重處理,真正形成震懾效應。
第四、加強公眾教育宣傳。計劃下一步聯合有關單位進校園、進社區、進平臺,普及“安寧權”知識,讓消費者懂維權、敢維權、會維權。
【央視曝光后,大多數受訪者表示騷擾電話有所減少】
在調查期間,2025年央視“3·15”晚會也關注了該領域。為了解消費者對曝光后商業信息和電話滋擾情況,河南省消費者協會及時對現狀做了問卷補充調查。
央視“3·15”晚會曝光后,大多數受訪者表示騷擾電話有所減少,這表明晚會的曝光對抑制騷擾電話產生了積極影響。然而,仍有13.01%的受訪者認為騷擾電話沒有變化,說明治理措施還存在不足,亟需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以實現更有效的遏制效果。
來源:頂端財經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