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上,不同商家的“賣家秀”中,模特的姿勢表情一模一樣,有的模特甚至出現了缺胳膊少腿的情況;部分視頻講解出現多次卡頓,連直播也用了實時美化功能;不同店鋪銷售同樣的商品,結果在各自的評論區出現了完全相同的“買家秀”……難道買賣雙方都修煉了“分身術”,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據上觀新聞報道,“買家秀”“賣家秀”極度相似,不是巧合,而是AI造假,只是部分商家“技藝不精”,露出許多馬腳,這才鬧出許多笑話。
表情姿態一模一樣的模特,出現了缺胳膊少腿現象。圖據某電商平臺電商平臺上,產品介紹頁缺胳膊少腿的模特、直播間內主播忽大忽小的臉、評論區里雷同的買家曬照,消費者一眼便可識假,自然會有所提防。值得一問的是,若商家AI造假的技藝愈發純熟,甚至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消費者是否還能輕松甄別?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經營者應當真實、全面地向消費者展示商品的信息,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當消費者被失真的“買家秀”“賣家秀”誤導,消費后才發現所見非所得時,正當權益也受到侵犯。
于商家而言,AI生成虛假圖片既高效、成本又低,似乎很劃得來。但別忘了,假圖再“真”,都缺少了那份對消費者的真誠,而這正是電商平臺與商家的立身之本。若商家都不愿讓自家產品以真面目示人,消費者怎敢放心下單?若電商平臺上的商家,你學我我學你,都用AI假圖做廣告、糊弄事,就會摁下劣幣驅逐良幣的按鈕,將那些誠信經營、使用“原生態”圖片的商家擠到角落,進而危害整個電商平臺的生態環境。到時,商家和平臺,誰又能置身事外?
電商主動清理平臺上的“AI照騙”,既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一種“自救”。淘寶全平臺啟動AI假圖治理,嚴厲打擊利用AI假圖欺騙消費者、侵害原創品牌商家的違規行為,就是在維護消費者信任,守護平臺口碑。其他平臺也應跟上,對平臺上的商品質量、商家營銷等進行嚴格把控,護好自己的飯碗。同時,AI假圖再次提醒監管部門,AI生成內容必須強制添加標識,必要時還應上線識別大模型,用魔法打敗魔法,提高辨別AI造假的效率。
“買家秀”“賣家秀”,底線是保真,最好是“素面朝天”。
來源:北京晚報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