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間4月10日,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宣布,歐盟和中國已同意探討為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設定最低價格,以此取代歐盟自 2024 年起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的關稅。這一消息標志著中歐在電動汽車貿易爭端上邁出了重要的和解步伐。
歐盟貿易專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與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在近期進行了深入交談,雙方一致認為,設定最低價格機制有助于維護歐洲市場的公平性,同時為合法貿易活動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相較于 2024 年實施的反補貼稅,這一價格管控策略具有更強的靈活性與可操作性。
所謂 “進口最低價格”,是指一國政府為某種進口商品設定最低價格門檻,若進口商品價格低于該設定價格,將被征收進口附加稅,甚至禁止進口,以此限制低價商品涌入本國市場。據淺覺深知咨詢公司創始人、法國標致雪鐵龍前研發工程師陸盛贇介紹,歐盟若針對中國在歐洲市場銷售的車型設定最低進口價,中國企業在歐洲市場銷售汽車時,不得低于此價格。目前,中國車企在歐洲銷售的汽車價格較歐洲本土車型普遍低 30% - 40%,設定最低價格無疑將使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售價提升,進而縮小中歐車企間的成本差距。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對中歐雙方均有一定利好。對歐盟而言,通過設定最低價格,可有效避免與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陷入惡性 “價格戰”,有力保護歐洲汽車產業發展。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對歐盟與中國開啟的這一談判表示歡迎,稱此前的關稅舉措是一個 “錯誤”,并積極主張通過談判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VDA 認為,無論全球形勢如何風云變幻,都應致力于減少國際貿易中的障礙與扭曲現象,而非制造新的壁壘。
回顧中歐電動汽車貿易爭端歷程,2023 年 9 月 13 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公平競爭為由,突然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經過近一年的調查,2024 年 7 月 4 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對中國電動汽車(BEV)的反補貼調查報告,并于次日起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臨時反補貼關稅,稅率在 17.4% - 37.6% 之間,臨時征稅期限為四個月。
同年 10 月 4 日,歐盟成員國就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高額反補貼稅舉行投票并通過該決議。最終,在現有 10% 進口稅的基礎上,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被加征最高達 35.3% 的反補貼稅,這意味著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進入歐洲市場面臨著最高 45.3% 的超高關稅。具體到車企層面,特斯拉被加征 7.8% 的附加稅,比亞迪、吉利、上汽集團分別被征收 17%、18.8%、35.3% 的附加稅,其他參與調查但未被單獨抽樣的電動汽車生產商則被加征 20.7% 的關稅。
此次中歐在電動汽車關稅問題談判上取得突破,正值全球貿易局勢緊張之際,特別是美國對全球多國揮舞關稅大棒。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進口汽車加征 25% 關稅,并對從歐盟進口的商品全面征收 20% 的關稅。作為回應,歐盟 27 個成員國投票通過了對美國進口產品征收 25% 關稅的反制措施。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歐盟與中國在電動汽車貿易問題上尋求和解,不僅有助于緩解中歐之間的貿易緊張關系,也為全球貿易秩序的穩定提供了積極范例。
盡管目前關于最低價格的具體細節,如價格水平如何確定、如何動態調整以及如何監督執行等問題尚未明確,但中歐雙方已展現出通過對話協商解決貿易爭端的積極意愿。這一談判成果若能順利落地實施,將對中歐電動汽車產業乃至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而言,雖然可能面臨產品價格調整,但有望避免被高額關稅完全擠出歐洲市場,同時借助價格提升,推動品牌形象升級;對歐洲汽車產業來說,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本土車企面臨的競爭壓力,為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爭取更多時間與空間。
全部評論 (0)